第9章
关灯
小
中
大
别京师诸友(一般认为他大概南下,趁此重游秦淮旧地去了)“一载余”期间,怎么可能在这中间去约他来赏春呢?俞平伯则曰:“安知不是壬午年的诗错编在这里呢?”(见其《曹雪芹的卒年》)为此,曾次亮作了最有力的论证,他查考了当时的“时宪历”,知此诗只有在癸未年作才与所写情景符合。
他说:“癸未年春季的交节比壬午年早十八天。
假定敦敏写此诗是在壬午二月二十五日(当阳历3月20日),则该日刚交春分。
假定是在癸未年二月二十五日(当阳历4月8日),则该日为清明后三日。
前者方在春寒料峭,有时冰雪还未尽融化;后者也不定已到落花时节,但杏花可能已经盛开,赏春是相当适宜的。
由此可证敦敏写此诗的年份是癸未而不是壬午。
”(见其《曹雪芹卒年问题的商讨》) 壬午说确是站不住,但癸未说也只对一半,它只能破而不能立,它在立论时解说脂批“壬午除夕”四字,以为是“癸未除夕”的误记,这就不凭证据而只凭揣测了,也缺少说服力,所以俞平伯反驳周汝昌说:“周君对于脂评虽不信其‘壬午’,却信其‘除夕’,不知信了‘除夕’,即不能不同时信这‘壬午’。
雪芹死在癸未除夕是断不可通的。
”再说,别人记错干支或者还有可能,像脂砚、畸笏等批书人与雪芹关系如此密切,且又对“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如此伤感,加批时间又不会距雪芹逝世太远,怎么可能会记错年份呢?这确是“断不可通”的。
癸未说也没有能最终站住脚,就在于此。
(三)甲申说。
雪芹卒于甲申年,虽是胡适1922年最早说过的,但他仅据敦诚挽诗诗题后所注“甲申”字样判断,后来因见甲戌本批语便放弃了。
八十年代初再次提出曹雪芹卒于甲申年(1764年2月2日为阴历正月初一)的是香港梅挺秀。
他的《曹雪芹卒年新考》对甲戌本该脂批作了新的解说,解决了脂批所述(其实是出于误解)与现存史料之间的矛盾,因而是一个极重要的发现,应视为与胡适无关的新说。
此说得徐恭时等赞同,因其言之成理,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现试杂愚见略加申述。
甲戌本的底本文字是现存诸本中最早的。
但甲戌本过录较迟,它把后十几年中续加的一些脂批,多数经删除署名、年月后,也同时过录了。
开头几回的批语特别多,因地位拥挤而又常常出现将两条应分开的批语连抄在一起的错误。
如第一回甄士隐“亲斟一斗为贺”句旁有夹批云:“这个‘斗’字莫作‘升斗’之‘斗’看。
可笑。
”其实,“可笑”二字是另一个人不同意批语前面这句话的说法而加的批语,应分开而没有分开。
又如第二回“后一带花园子里”的夹批:“‘后’字何不直用‘西’字。
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
”很显然,这句也应分成两条,是后批者在回答前批者。
我们要讨论的那条提到雪芹逝世的脂批,也属此类情况,只是过录者把该分的连在一起而反把该连在一起的给分开了。
现以愚见校读其文如下: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
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唯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申八月泪笔。
前一条是批作者题诗“谁解其中味”的,联系其“一把辛酸泪”语来回答。
意思说,能解者怕不多吧,只有像作者那样历尽辛酸、又能流着泪把这一番经历写成书的人,才有可能真正的解味。
语言是机智的,感情比较平静。
后一条批语则完全是痛悼雪芹、脂砚的相继去世,终使此奇书成了残编,又不能再起作者于地下而问个究竟,遂生“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以弥补此大憾恨的幻想,情绪是十分激动的,从“泪笔”二字亦可见。
二批
他说:“癸未年春季的交节比壬午年早十八天。
假定敦敏写此诗是在壬午二月二十五日(当阳历3月20日),则该日刚交春分。
假定是在癸未年二月二十五日(当阳历4月8日),则该日为清明后三日。
前者方在春寒料峭,有时冰雪还未尽融化;后者也不定已到落花时节,但杏花可能已经盛开,赏春是相当适宜的。
由此可证敦敏写此诗的年份是癸未而不是壬午。
”(见其《曹雪芹卒年问题的商讨》) 壬午说确是站不住,但癸未说也只对一半,它只能破而不能立,它在立论时解说脂批“壬午除夕”四字,以为是“癸未除夕”的误记,这就不凭证据而只凭揣测了,也缺少说服力,所以俞平伯反驳周汝昌说:“周君对于脂评虽不信其‘壬午’,却信其‘除夕’,不知信了‘除夕’,即不能不同时信这‘壬午’。
雪芹死在癸未除夕是断不可通的。
”再说,别人记错干支或者还有可能,像脂砚、畸笏等批书人与雪芹关系如此密切,且又对“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如此伤感,加批时间又不会距雪芹逝世太远,怎么可能会记错年份呢?这确是“断不可通”的。
癸未说也没有能最终站住脚,就在于此。
(三)甲申说。
雪芹卒于甲申年,虽是胡适1922年最早说过的,但他仅据敦诚挽诗诗题后所注“甲申”字样判断,后来因见甲戌本批语便放弃了。
八十年代初再次提出曹雪芹卒于甲申年(1764年2月2日为阴历正月初一)的是香港梅挺秀。
他的《曹雪芹卒年新考》对甲戌本该脂批作了新的解说,解决了脂批所述(其实是出于误解)与现存史料之间的矛盾,因而是一个极重要的发现,应视为与胡适无关的新说。
此说得徐恭时等赞同,因其言之成理,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现试杂愚见略加申述。
甲戌本的底本文字是现存诸本中最早的。
但甲戌本过录较迟,它把后十几年中续加的一些脂批,多数经删除署名、年月后,也同时过录了。
开头几回的批语特别多,因地位拥挤而又常常出现将两条应分开的批语连抄在一起的错误。
如第一回甄士隐“亲斟一斗为贺”句旁有夹批云:“这个‘斗’字莫作‘升斗’之‘斗’看。
可笑。
”其实,“可笑”二字是另一个人不同意批语前面这句话的说法而加的批语,应分开而没有分开。
又如第二回“后一带花园子里”的夹批:“‘后’字何不直用‘西’字。
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
”很显然,这句也应分成两条,是后批者在回答前批者。
我们要讨论的那条提到雪芹逝世的脂批,也属此类情况,只是过录者把该分的连在一起而反把该连在一起的给分开了。
现以愚见校读其文如下: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
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唯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申八月泪笔。
前一条是批作者题诗“谁解其中味”的,联系其“一把辛酸泪”语来回答。
意思说,能解者怕不多吧,只有像作者那样历尽辛酸、又能流着泪把这一番经历写成书的人,才有可能真正的解味。
语言是机智的,感情比较平静。
后一条批语则完全是痛悼雪芹、脂砚的相继去世,终使此奇书成了残编,又不能再起作者于地下而问个究竟,遂生“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以弥补此大憾恨的幻想,情绪是十分激动的,从“泪笔”二字亦可见。
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