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暴风雨前夜的全面备战(1938年5月3日)

关灯
迹,涂上碘酒就能显现字迹。

     四、后勤体系的极限运作 (一)粮食保卫战 粮食短缺成为最紧迫的问题。

    杜承渊亲自签署命令,征用徐州周边所有民用车辆,组成浩浩荡荡的运输队。

    运输队采用"分段接力"模式,每50公里设置一个中转站。

    在萧县中转站,站长老陈发明了"粮车伪装法":将粮食装在双层车厢里,外层堆放柴火,中间用隔板隔开。

     为了动员百姓捐粮,杜承渊在各村召开誓师大会。

    在河口镇,他举起一位老妪捐赠的半袋红薯,声音哽咽:"这半袋红薯,够一个战士吃上三天!够他多杀三个鬼子!"百姓们被他的真诚打动,有人捐出了留作种子的小麦,有人献出了过年才舍得吃的腊肉。

    后勤部门连夜搭建了15座地下粮仓,采用祖传的草木灰防潮法:在粮仓底部铺一层石灰,再垫上厚厚的稻草,粮食上面覆盖竹席,最后撒上草木灰。

     (二)被服革新 被服厂内,缝纫机的哒哒声日夜不停。

    从上海请来的裁缝师傅李阿婆传授了流水线生产工艺:裁剪、缝制、锁边各设专人,效率提升三倍。

    更重要的是,他们研发出"多功能军装":衣领内侧缝制地图夹层,口袋底部暗藏暗格,可放置微型武器;裤腿处设有可拆卸的布条,紧急时能充当绷带。

     为了解决布料短缺问题,杜承渊发动百姓捐出旧衣物。

    在柳新镇,妇女们将收集来的碎布拼接成"百家衣",再染成军绿色。

    这些布料虽然粗糙,但胜在结实耐磨。

    被服厂还特意制作了一批"冬夏两用军装":外层为帆布,内衬可拆卸的棉絮,适应多变的天气。

     (三)医疗突围 武月如在徐州城内四处奔走,征用了五座祠堂作为临时医院。

    她从上海秘密运来5000支盘尼西林,藏在棺材里,伪装成运送药材的车队。

    为了培训医护人员,她编写了《战地急救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知识。

     在临时医院,200名速成护士正在接受严格训练。

    武月如亲自示范:"止血带要绑在伤口上方5厘米处,每隔半小时松开一次,防止组织坏死。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伤员,医院建立了"伤员分级制度":重伤员用红布条标记,优先救治;轻伤员用绿布条,自行包扎后参与后勤工作。

    同时,她还组织人员深入山区,采集艾草、金银花等草药,制作成简易的消炎药和退烧药。

     五、实战演练与心理建设 (一)微山湖:暗夜突袭 微山湖的夜色中,一场惊心动魄的演练正在进行。

    模拟日军的船只挂着灯笼,缓缓靠近湖岸。

    守军的探照灯突然亮起,照亮水面。

    "开火!"随着一声令下,隐藏在芦苇丛中的伪装火力点一齐射击,子弹在水面激起串串水花。

    模拟日军船只立即还击,双方展开激烈交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混战中,一艘"敌船"试图迂回包抄。

    水上部队的队员们驾驶着改装的渔船,悄悄靠近。

    他们将装满炸药的木桶推入水中,点燃导火索。

    "轰!"巨大的爆炸声中,"敌船"被炸成碎片。

    演练结束后,指挥官进行复盘:"夜间射击精度只有白天的60%,必须加强夜间训练!" (二)九里山:盲射传奇 九里山的炮兵阵地上,一场特殊的训练正在进行。

    炮手们被蒙上眼睛,仅凭地图和计算,对5公里外的模拟目标进行射击。

    第一次试射,只有1发炮弹命中目标区域。

    炮兵连长王铁成总结经验:"风向、气温、湿度都会影响弹道,必须建立修正参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