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暴风雨前夜的全面备战(1938年5月3日)

关灯
的日军装甲车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磁性手雷的设计方案。

    他们从上海黑市购得钕铁硼磁石,将其切割成鸡蛋大小的块状,包裹在加厚的铸铁外壳中。

    为了测试吸附力,工人老赵戴着厚手套,将手雷按在装甲车上。

    当他松手的瞬间,手雷牢牢吸附在金属表面,引爆后成功炸断履带。

     "但磁石怕高温!"工程师老孙提出关键问题。

    团队连续奋战36小时,最终采用双层隔热材料包裹磁石,并在外壳刻上散热槽。

    经过改良的磁性手雷在600℃高温下仍能保持吸附力,量产车间随即开足马力,工人们三班倒,日产量达到300枚。

     (二)汽油地雷:火之陷阱 研发汽油地雷的过程充满惊险。

    第一次试验时,汽油桶被坦克碾破后,汽油流散速度过快,还没来得及点燃就挥发大半。

    技术员小李灵机一动,在汽油中混入松香和桐油,制成粘稠的燃烧剂。

    改进后的汽油地雷被埋设在离地面20厘米处,连接着简易的触发装置——当坦克履带压断铁丝,隐藏在旁边的火石就会撞击硫磺块,引燃燃烧剂。

     在郊外的试验场,一辆缴获的日军坦克缓缓驶来。

    "轰!"随着巨响,火焰冲天而起,坦克瞬间被火海吞噬。

    但问题接踵而至:雨天时火石容易受潮。

    团队又紧急研发出防水引信,采用蜡封技术,确保在暴雨中也能正常引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情报网络的再升级 (一)无线电监听网:电波猎捕 情报总局的地下室里,五部崭新的无线电测向仪发出轻微的嗡鸣。

    技术人员戴着耳机,在密密麻麻的电波中捕捉日军信号。

    为了破译密码,杜承渊特意从上海请来了留德博士吴明。

    吴明带领团队分析了上千条截获的密电,发现日军使用了"维吉尼亚密码"。

    他们制作出巨大的密码盘,通过反复比对,终于破译出部分关键词:"樱花行动"代表总攻,"松鹤"指代第10师团。

     监听网采用三角定位法,在防线周边设置三个监听站。

    一旦捕捉到日军信号,三个站点同时计时,通过计算信号到达时间差,能精准定位发报地点。

    5月3日下午,他们成功定位到日军在滕县的一处指挥部,误差不超过50米。

     (二)鸽哨队:暗夜信使 鸽哨队的鸽舍里,新招募的200只信鸽正在接受特殊训练。

    猎人出身的队员们采用"饥饿训练法":每天只在固定地点喂食,培养信鸽的归巢本能。

    为了防止日军击落,技术人员给部分信鸽安装了微型干扰器。

    这种核桃大小的装置能发出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干扰日军信鸽的导航系统。

     夜间侦查组的队员们配备了荧光涂料,在日军营地周边绘制特殊标记:圆圈代表兵力,三角表示火炮,箭头指向行军方向。

    队员小张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巡逻队发现,他迅速将涂料抹在脸上,伪装成鬼怪模样,竟吓得日军抱头鼠窜。

     (三)沦陷区情报网:市井密码 在扬州、蚌埠、商丘等沦陷区,情报人员发展出独特的情报传递方式。

    菜市场成为情报中转站:卖白菜的老王将写有情报的纸条塞进菜心,买主只需说"要带根的",就能完成交接。

    茶馆里的说书人也暗藏玄机,他们在故事中插入暗号:"话说那秦琼卖马"代表日军增兵,"武松打虎"则表示武器运输。

     在商丘,情报员老周发展了一名日军翻译作为内线。

    这名翻译每次传递情报时,都会故意将文件掉在厕所,老周则扮成清洁工前去捡拾。

    为了防止暴露,他们还发明了"米汤密写术":用米汤在普通信纸上书写,晾干后毫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