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关灯


     齐国的开国国君是姜太公,鲁国的开国国君是周公的儿子伯禽。

    齐鲁两国都是侯爵国家,一开始国家大小差不多。

    治理国家的思路上,两国截然不同。

    姜太公简化风俗,入乡随俗,大力发展工商业,齐国因此发展很快;伯禽则是移风易俗,用周礼改变当地的风俗,重视农业轻视工商。

    没有多久,两国的差距就出来了,齐国越来越强大,鲁国当然也越来越强大,但是远远落在齐国之后。

     到了管仲为齐国上卿的时候,齐国的治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更加强大富裕和开化。

    到了孔子这个时候,齐国已经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富裕程度远超鲁国。

    可惜的是,孔老师不知道天外有天,还以为齐国人民等着周礼去拯救呢。

     后来孔老师去了齐国,待了一年时间,这才发现自己弄反了,这才明白为什么有钱人都想移民到齐国了。

     【现实解说】谁先进谁落后,靠吹牛是不行的,靠想象是不行的。

     19.5(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解析】在解说这段之前,先来看看《荀子》中的一段记载。

     按《荀子》。

    子路入,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同问,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颜渊入,子又问,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 下面来分析几个人的答案。

     三个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们的答案其实都来自于孔子。

     孔子总是教育子路要好好学习,之后当上公务员。

    怎么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被人了解,被人赏识,最后被人录用。

    所以,子路的答案知者使人知己。

     颜回总是被孔老师灌输克己复礼的概念,管他别人怎么做,自己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自己做到了,这个世界自然就跟着你做到了。

    全心全意整好自己,不用去管外界怎样。

    所以,颜回的答案就是知者自知。

     孔子怎样教子贡呢?其实孔子还是给他灌输子路同样的概念,这么说子贡的答案应该跟子路一样了?不然,子贡对孔子灌输的概念不感兴趣。

    那么,子贡对什么感兴趣?做生意。

    既然对孔子的学说不感兴趣,子贡从孔子这里得到了什么?实践。

    孔子是个实用主义者,实践中有很多经验和技巧,当然这些都不会拿来教人。

    问题是,别的人听老师讲课,子贡则是看老师怎么做生意,什么生意?办学校不是生意吗?当老师不是生意吗?办学校当老师,什么最重要?了解市场,了解学生,了解别人的想法。

     所以,子贡是个生意人,更关心的是别人怎么想,他的答案就是知者知人。

     分析之后,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答案。

     孔子教给学生的,是知者使人知己和知者自知;他实践的,则是知者知人。

     孔子的最终目标是当官,因此知者使人知己是他最真实的答案。

    但是,孔子大半辈子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却没有成就。

    如果再说知者使人知己,那就太没有面子了。

    可是,如果他说自己的答案是知者自知,这又与他的职业格格不入,你当老师的,必须要知道学生的想法才对。

    排除了这两个答案,孔子最终选择了一个中庸的答案,也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个答案,与子贡相同。

     【现实解说】在现实社会中,如果能做到知己知彼并且被人知,那当然是最好的。

    如果需要一个重要度的顺序呢?对于那些公众人物,他们最重要的是被人知,也就是炒作,把自己炒出知名度;对于商业界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知人,知道竞争对手的底细,知道客户的需求;什么人会把知己放在第一位?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