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关灯
小
中
大
”,不准确。
宿是搁置的意思,宿诺类似于现代美国议会的“口袋否决”,就是承诺之后就假装忘记,不提不说不做,最终不了了之。
无宿诺就是承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与隔不隔夜没有关系。
这两段话,都是说子路的性格。
【现实解说】历代解说到子路片言折狱,都是赞扬子路英明果断,真是马屁拍得太过分。
就算再英明果断,片言折狱都是错误的,因为这违背了程序正义。
3.10(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 【译文】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 【解析】德是什么?德是自律,德是以身作则,德是欲人为之,先施于己。
孔子发现,人们都是希望别人当雷锋,号召别人无私奉献,而自己只有索取和要求。
所以,明白德的人很少,施行德的人很少。
君子不多,伪君子遍地。
在官场混了一段时间,孔子很失望,他发现当政的一个个满嘴仁义道德,实际上都是贪婪无耻之徒,因此对子路慨叹。
【现实解说】知德者,鲜矣。
3.11(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运用。
礼乐不能运用,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 【解析】孔子说得很正确,事情都是环环相扣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是真理。
说起来这段话,其实孔子非常没有面子。
原本,孔子决定离开鲁国前往卫国的重要原因是子路的大舅子颜浊邹在卫国混得不错,跟卫国国君的宠臣弥子瑕关系很好,弥子瑕暗中担保孔子到了卫国会受到重用。
因此,孔子在鲁国不辞而别,以为到了卫国能够执掌国政。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和子路在去卫国的路上高谈阔论,展望美好未来,可以说踌躇满志。
可是到了卫国之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卫国国君对孔子的理念没什么兴趣,孔子连个一官半职都没捞上。
可以想见,孔子有多么失落而沮丧,是多么的没有面子。
而名正言顺这
宿是搁置的意思,宿诺类似于现代美国议会的“口袋否决”,就是承诺之后就假装忘记,不提不说不做,最终不了了之。
无宿诺就是承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与隔不隔夜没有关系。
这两段话,都是说子路的性格。
【现实解说】历代解说到子路片言折狱,都是赞扬子路英明果断,真是马屁拍得太过分。
就算再英明果断,片言折狱都是错误的,因为这违背了程序正义。
3.10(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 【译文】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 【解析】德是什么?德是自律,德是以身作则,德是欲人为之,先施于己。
孔子发现,人们都是希望别人当雷锋,号召别人无私奉献,而自己只有索取和要求。
所以,明白德的人很少,施行德的人很少。
君子不多,伪君子遍地。
在官场混了一段时间,孔子很失望,他发现当政的一个个满嘴仁义道德,实际上都是贪婪无耻之徒,因此对子路慨叹。
【现实解说】知德者,鲜矣。
3.11(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运用。
礼乐不能运用,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 【解析】孔子说得很正确,事情都是环环相扣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是真理。
说起来这段话,其实孔子非常没有面子。
原本,孔子决定离开鲁国前往卫国的重要原因是子路的大舅子颜浊邹在卫国混得不错,跟卫国国君的宠臣弥子瑕关系很好,弥子瑕暗中担保孔子到了卫国会受到重用。
因此,孔子在鲁国不辞而别,以为到了卫国能够执掌国政。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和子路在去卫国的路上高谈阔论,展望美好未来,可以说踌躇满志。
可是到了卫国之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卫国国君对孔子的理念没什么兴趣,孔子连个一官半职都没捞上。
可以想见,孔子有多么失落而沮丧,是多么的没有面子。
而名正言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