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关灯
子关于举行?E祭的规定。

    孔子说:“我不知道。

    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解析】孔子认为,在鲁国的?E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

    所以有人问他关于?E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

    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E祭的道理,治天下就了如指掌了。

    这就是说,谁懂得?E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现实解说】掌握了大的原则,其余的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

     2.8(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译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

    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 【解析】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

    ”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

    心诚则灵,就是这个意思。

     当今人们去烧香拜佛,不是求财就是求色,丝毫没有诚意,所以神仙也不愿意帮你。

    如果再去烧香拜佛,最好默念“祝佛菩萨万寿无疆,永享香火”,这样,神仙们感到你的诚意,随便赏赐你一点什么运气,说不定就够三辈子用了。

     【现实解说】如果空有仪式,而内心没有诚意的话,还不如没有仪式。

    搞那么多的竞赛,却不是为了彰显公平,还不如不搞。

     2.9(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 【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

    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解析】孔子的意思并不是谦虚,孔子对于周礼的实践,基本上也就是婚丧这一块了,太庙这样的地方,不是他寻常可以去的,对这一块的知识,都是道听途说来的。

    因此,进了太庙,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要问,这不奇怪;另外,很多知道的也需要进一步印证,这也不足为奇。

    孔子认为,不懂的就要问,这就是周礼的体现。

     这当然是孔子年轻的时候的事情,而且是第一次进太庙。

    在鲁国,大致士以上阶层才有资格进太庙,逢年过节之类才能去。

     【现实解说】不懂就问,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

     2.10(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 【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

    ” 【解析】这是孔子当官的那段时间的事情。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

    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献媚。

    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另一方面,孔子确实有些恭敬过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