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关灯
想拿高分不容易,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脑回路和阅卷官的脑回路一不一样。

     苏轼却一点都不紧张,他的关注点甚至歪得挺厉害:“曹国舅竟是‘八仙’之一,那我岂不是也算是见过神仙的人了?” 原来按照后世的说法,八仙之中的最后一位竟是曹皇后之弟曹佾。

     苏轼还真见过这位吊车尾“八仙”。

     吴普无奈地把话题拉回来:“你准备弹什么?” 苏轼说道:“我觉得这琴就挺好的,也不一定要借那奔雷。

    不如我就用这琴弹唱一曲《水调歌头》好了。

    ” 吴普知道苏轼性情洒脱,做事从来只凭喜好,既然他都说想用这把琴弹了,吴普自然不会逼着他挑战到底。

     吴普表示无条件支持他的决定:“那好,你弹吧,我一会直接录下来给我妈就成了。

    ” 两人商量好了,吴普就将苏轼的意思转述给百琴堂主人。

     百琴堂主人一怔。

     吴普想到自己还是托关系才约到这次奔雷挑战。

     现在他们都劳动她老人家出面了,居然想半途而废,着实不太好意思。

     吴普语气里多了几分歉意:“我这朋友他脾气就是这样,想一出是一出,他弟弟为此不知伤了多少脑筋。

    ” 苏轼和弟弟苏辙感情很好,苏轼每到一地都会给苏辙书信往来,时不时还写首诗或者写首词。

     兄弟俩即使分隔两地,也时常隔空唱和。

     所以苏辙是很忙的,一边要勤勤恳恳做官干活,一边要想方设法捞哥哥。

     有时从新党手里捞,有时从旧党手里捞。

     有时忙昏了头,还要被苏轼写信花上百字描述他新发现的美食并表示“这东西你肯定吃不到吧”。

     比如他吃羊蝎子时就写信和苏辙说这种吃法贼好吃,就是家里的狗很不高兴。

     因为连骨缝里的肉都被他剔得干干净净,一点都没给他们留。

     苏辙收到信那是又心疼又无奈,都不知道自己是该笑还是该哭。

     吴普觉得每一只热爱撒欢的二哈背后,都有个无可奈何的牵绳人。

     真是辛苦苏辙了! 百琴堂主人却不觉得苏轼的想法有什么不妥。

    她笑着说道:“不要紧,既然是以琴会友,自然是这位小友觉得够了就够了。

    ” 两人交流完毕,吴普就让无人机找准拍摄角度,对苏轼比了个“可以开始了”的手势。

     比起刚才的正襟危坐,苏轼这会儿已经和他面前的琴混熟了,整个人看起来悠然自在。

     他十分随意地起了调,一首古意盎然、早已没人会弹的《水调歌头》就开始了。

     那是三年前的中秋,他还在密州当太守,底下的人都很给他面子,陪着他痛痛快快喝到酩酊大醉。

     酒到酣处,他忽然想起了几年没见的弟弟,于是叫人取来笔墨,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水调歌头》。

     他们兄弟两人虽然聚少离多,但也都算长寿。

     他活到了六十多岁,弟弟更是活到七十多岁。

     有些事他自己做不了,弟弟也帮他去实现了。

     所以他没什么不满意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