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关灯
这个经历过大宋鼎盛时期的北宋人很难不心潮澎湃。

     古曲谱用的是减字谱,它有一个特点是不标记曲子的节奏。

     同样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弹出来的曲调也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韵味。

     苏轼弹的《满江红》就弹出了洪浑雄壮之感,激昂处仿佛当真能把那险隘重重的崇山峻岭统统踏破! 不管是屋里的人还是直播间里的观众,这一刻都莫名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什么高山,什么险峰,根本就不算事儿!等着吧,我马上就要把它踩在脚下!只要是我想去的地方,那就一定能到达! 这是古琴能弹出来的感觉吗? 吴普只想到欧阳修评价苏轼的那一句“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文字能够做到令人“不觉汗出,快哉快哉”吗? 很多人钻研了一辈子,也不过写出几句酸诗几句酸文,读来一股子无趣的酸腐味。

     可有的人写的文章就是能给人一种畅快非凡的感觉。

     苏轼弹起琴来也一样,他的琴音和他的书法、他的文章一样,也许他的技巧不是最好的,也许其中处处透着打破了世俗标准的“不羁”,可就是让人觉得酣畅淋漓,一如欧阳修所说的“不觉汗出,快哉快哉”。

     几乎是苏轼弹完《满江红》的同时,那挡在正厅之中的屏风突然被人挪开了。

     一位鹤发老人出现在所有人眼前。

     她年近七旬,满面风霜,一双手却还稳稳当当,不见一丝丝不该有的颤动。

     即使已经长出皱纹,那依然是一双很适合弹琴的手。

     这位肯定就是百琴堂主人了。

     苏轼奇道:“不是还有一轮吗?” “不用了。

    ”百琴堂主人摇着头说道,“就算再来十轮,你应当也没问题。

    ” 苏轼谦道:“我接触的曲谱比较多,总有能对上的。

    ” 这是大实话。

     基本常见的词牌苏轼都能弹上一段,诸多名曲更是烂熟于心。

     主要是他们读书人就那么点爱好,平时聚在一起大多是聊聊诗文听听曲,可不就是比现代人接触的曲谱多得多吗? 百琴堂主人摇着头说道:“这一关根本不可能难倒你。

    ” 古琴有三种音色,泛音、散音、按音,分别象征着天、地、人,她第一轮偏向于表现“天”,第二轮偏重于表现“地”,苏轼不仅轻轻松松听出她曲中之意,还直接来了个破而后立,“天”和“地”经他那么一弹仿佛瞬间开阔了。

     技巧好的人好找,有这种胸襟、这种气概的人不好找。

     苏轼也不是非要把三轮都比完不可,他好奇地询问:“那第二关是什么?” 百琴堂主人笑道:“第二关是‘八仙过海’。

    ” 这却是个苏轼不知道的典故。

     苏轼看向吴普,让吴普给解释解释。

     后世那“八仙过海”的传说故事主要成形于元明时期,苏轼这个北宋土著不知道很正常。

     吴普给他简明扼要地给他讲解了一番,说这一关就是让他们“各显神通”的意思,直白点说就是“想弹什么就弹什么”“展示一下你借琴去做啥”。

     这是一道主观题,发挥空间很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