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血城

关灯
确实有这样的将军:他打胜了,换了别人会大胜;别人败了,换上他会一败涂地。

    可他好像从来都未败过,天老爷下多大雨,雨点也淋不到他头上。

     李天佑可不是这种“福将”。

     此刻,他是战犯 ——战犯录之五一将功成万骨枯。

     几万军人和百姓的鲜血,铸成71军军长陈明仁胸前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还染红了一顶“7兵团司令官”的大盖帽。

     还有到处可见的“陈明仁防线”。

     陈诚到东北后,曾根据四平防御工事情况,提出“重点坚强工事主义”。

    直到1949年5月,蒋介石亲临上海布置淞沪战役时,上海防御工事仍然摹仿四平的模式。

    由钢筋水泥筑成主堡,每一主堡有地道相通。

    机枪阵地外,储有粮草弹药。

    阵地与阵地间有盖沟、交通沟,均有射击设备。

    前沿遍布地雷、铁丝网、拒马、鹿砦等物。

    只是中国人“喜欢”隐姓埋名,而且在这点上是绝顶聪明的:“陈明仁防线”听着叫人不舒服不说,从“马其诺防线”到“巴列夫防线”,世界上又哪有什么攻不破的防线呢? 陈明仁颇荣耀了一阵子。

     后来也够荣耀的。

     一位国民党将军这样描述陈明仁:陈明仁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由于他作战勇敢,深得蒋介石的赏识。

    后来蒋介石认为他性情刚强,飞扬跋扈,不好驾驭,产生反感,不予重用,故在=屏蔽广告=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一直在第七十一军任副军长和军长,直到一九四七年,固守四平街有功,才晋升第一兵团司令官(应为第七兵团司令官——笔者),该军仍归他指挥。

    可以说,该军团以上的军官大都是他提拔起来的。

    由于他的资格较老,加上敢做敢为,人们认为跟着他不会吃亏②提前预见到对手会攻打四平。

    在不算长的时间里构筑、加强了一条令国军群起效仿的“陈明仁防线”。

    率领一支刚刚败下阵来的溃军和杂七杂八的乌合之众,死打硬拚,坚守17昼夜。

    争夺天桥时,撒豆成兵,攻击部队脚下都是大豆,经常滑倒,难以冲锋。

    道西守不住了,退到道东顽抗。

    直属队打光了,把卫队派上去打,终于坚持到了最后5分钟。

    后来和李天佑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的陈明仁,是员悍将,是头狮子。

     电影《总统行动》中那位主人公在决定起义前,思想剧烈斗争,银幕上反复叠现熊熊烈火中的四平,街头民主联军官兵的尸山血河——那是1949年夏天,国民党第1兵团司令官陈明仁,在长沙通电起义前的真实心态。

     毛泽东说:当初,陈明仁是坐在他们的船上,各划各的船,都想划赢,这是理所当然,我们会谅解。

    只要他站过来就行了,我们还要重用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和陈明仁在祈年殿前合影。

    陈明仁要洗10打。

    江山在握的毛泽东谈笑风生,幽默连珠:少了,洗50打吧。

     长沙免却一场战火,陈明仁有功,长沙人民应该感谢他。

     可黑土地上的血城呢?谈起这一仗,四平一些老人都摇头叹气:唉,那人死的呀!而参加过四平攻坚的一些老人,提起这位共产党高级将领,张口就是:陈明仁这小子…… 医学在研究救死扶伤,怎样救得快。

    军事科学在研究战争,研究杀人,如何杀得多,杀得快。

    陈明仁当年为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官,后来是共产党上将兵团司令。

    生活就是这么矛盾地存在着,陈明仁就是这么矛盾地存在着。

    他存在得很好,永远是座上宾,看上去好像还升了一级。

     只苦了谁呢? 可这又能都归罪于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