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金秋
关灯
小
中
大
50天夏季攻势后,是50天秋季攻势。
夏季攻势以围城打援为主要战法,秋季攻势以远距离渗透奔袭贯穿始终——都是林彪的拿手好戏。
9月初,冀热辽部队正准备破袭北宁线,陈诚调集四个师,分三路向热河东部进攻。
其中一路暂22师、暂50师各两个团,进至锦西西梨树沟门、新台边门一线。
9月14日,8纵首先歼灭暂50师大部,又在杨杖子追歼了暂22师大部。
从锦州出援的49军79师、105师,被诱至杨杖子一线,由8纵实施主要突击。
49军军长王铁汉连续组织反冲击,都被打退。
陈诚又拼凑49军26师、暂60师主力和暂22师、暂18师各一个团,紧急驰援,被9纵阻于虹螺岘地区。
49军待援无望,多路突围,除百余人跑掉外,全部被歼。
8纵、9纵乘机在北宁线上展开大破击,将山海关至锦州间铁路截成数段。
1纵、2纵、3纵、4纵、10纵向中长路进击。
3纵长途奔袭威远堡门,10月2日,将53军主力116师一举全歼。
4纵攻克开原东南八棵树,歼敌一个团。
7纵克彰武、法库。
然后,几个纵队转向吉林。
长春地区,先后围攻吉林,攻克德惠、农安,准备诱敌出援,在运动中歼敌。
敌均不敢出援。
10月10日,7纵连克大虎山、黑山、新立屯,17日又克阜新。
这时,华北李宗仁部和傅作义部五个师东进反扑。
林彪决心以8纵、9纵歼灭该敌。
23日,9纵攻击朝阳,诱敌西援。
92军军长侯镜如率21师和43师冒然西进,在义县西朝阳寺一带,被8纵、9纵包围。
激战三昼夜,歼敌21师部和43师一部。
金风飒飒中,各种金属的爆裂声震撼着黑土地。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1947年的夏天、秋天和冬天,都是金光灿灿的秋天。
战争这所大学 ——东野名将录之五、六、七、八 《将帅名录》中1603名将帅中,上过军校的不多,像刘亚楼和李天佑那样吃过黑面包的更少。
大多数将军别说大专文恁,有的连小学文恁也没有。
有些人在广州读过黄埔,有些人在延安上过抗大。
可在前几年兴起的“文恁热”中,国家教委可能是疏忽了,或者是认真地考虑过了。
当年在延河之滨读过各种大学的人,他们的学历在各类正式表格中,都不屑一提。
但他们都是大学生,是战争这所大学中真正的大学生,是在血与火的课堂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高材生。
他们是一大批人,是1603名将帅的大多数。
国民党将领中有留日派、保定系和黄埔系。
共产党将领则几乎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战大系”--战争大学系。
无论当年“大老粗”曾荣耀到何种悲哀地步,也无论今天“文恁热”曾一度热得怎样发烧,共产党的天下,就是这些“战大系”率领千军万马打出来的。
之五:黄永胜是员干将秋攻伊始,辽西三战三捷,给刚上任的陈诚当头一棒,8纵司令员黄永胜功劳不小。
做为建纵不到一个月的小兄弟,8纵、9纵兵少炮少。
8纵还不到2万5千人。
以此不大的兵力优势,不到半个月歼敌1万6千多人,是颇见指挥员功力的。
第二次杨杖子战斗,以1:11的伤亡比例,47小时歼敌正规军1万2千多人。
在此前的黑土地是少见的。
把王铁汉的援军诱至杨杖子,侦察报告是两个团。
一打,打不动。
再侦察,是两个师。
刚从苏北调来的49军在秦皇岛下船时,一些士兵还穿着美式大裤衩子。
冻得哆哆嗦嗦的49军,也是一支生力军。
刚从地方部队升级的8纵,熟悉的是扒铁路,炸桥梁,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况且,一口吃掉两个师,过去连想都未想过。
纵队指挥所设在一座高山上,距敌几千米。
落霞纷纷中,撤退命令已经下达了,有的部队已经向后运动了。
眼睛熬得通红的黄永胜,一屁股坐在山坡上,摸出一盒揉得像纸团似的10支装的“小粉包”:抽支烟,神仙神仙。
副政委邱会作和参谋长黄鹄显见了,上去就抢。
黄永胜叫起来:别抢,我不是土豪呀。
黄鹄显按着,邱会作搜身,一盒“小粉包”变戏法似的不见了。
三个人嘻嘻哈哈滚成一团,警卫员站在一边笑。
咣咣咣咣,一阵炮弹突然打过来。
一发口径挺大的山炮弹落在不到10米处,溅起的泥土石块,冰雹般砸在他们身上。
没爆炸,是发臭弹,不然全完了。
邱会作坐起来:敌人要退? 黄鹄显道:“教师爷”说得对。
黄永胜拍拍身上泥土:通知部队,停止撤退,立即转入攻击! 电台已经撤了,电话也不通。
司令部和政治部几个科长带上命令,分头去追赶和通知部队。
8纵追,9纵堵,一场阵地战变成了运动战。
原是东北军的王铁汉也被截住了。
可他凭借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又换了便衣,蒙混过去跑掉了。
8纵、9纵“开门大吉”,不但改变了热河局面,自己也鸟枪换炮了。
8纵一下子发展到4万人。
林彪说:这个8纵,还真有点主力样子。
战场上,能够迅速地捕捉到貌似平常,却能表明敌人动向的些微变化,并迅速地做出判断,定下决心,这是一种真功夫。
1927年参军,只读过一年私塾的黄永胜,是凭借身经百战身上留下六处枪伤,获得这种真功夫的。
1933年,他在红1军团当团长时,师长郭炳生带两个团要去投敌。
黄永胜率他那个团就追,部队都追回来,只郭炳生单枪匹马跑了。
夏季攻势以围城打援为主要战法,秋季攻势以远距离渗透奔袭贯穿始终——都是林彪的拿手好戏。
9月初,冀热辽部队正准备破袭北宁线,陈诚调集四个师,分三路向热河东部进攻。
其中一路暂22师、暂50师各两个团,进至锦西西梨树沟门、新台边门一线。
9月14日,8纵首先歼灭暂50师大部,又在杨杖子追歼了暂22师大部。
从锦州出援的49军79师、105师,被诱至杨杖子一线,由8纵实施主要突击。
49军军长王铁汉连续组织反冲击,都被打退。
陈诚又拼凑49军26师、暂60师主力和暂22师、暂18师各一个团,紧急驰援,被9纵阻于虹螺岘地区。
49军待援无望,多路突围,除百余人跑掉外,全部被歼。
8纵、9纵乘机在北宁线上展开大破击,将山海关至锦州间铁路截成数段。
1纵、2纵、3纵、4纵、10纵向中长路进击。
3纵长途奔袭威远堡门,10月2日,将53军主力116师一举全歼。
4纵攻克开原东南八棵树,歼敌一个团。
7纵克彰武、法库。
然后,几个纵队转向吉林。
长春地区,先后围攻吉林,攻克德惠、农安,准备诱敌出援,在运动中歼敌。
敌均不敢出援。
10月10日,7纵连克大虎山、黑山、新立屯,17日又克阜新。
这时,华北李宗仁部和傅作义部五个师东进反扑。
林彪决心以8纵、9纵歼灭该敌。
23日,9纵攻击朝阳,诱敌西援。
92军军长侯镜如率21师和43师冒然西进,在义县西朝阳寺一带,被8纵、9纵包围。
激战三昼夜,歼敌21师部和43师一部。
金风飒飒中,各种金属的爆裂声震撼着黑土地。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1947年的夏天、秋天和冬天,都是金光灿灿的秋天。
战争这所大学 ——东野名将录之五、六、七、八 《将帅名录》中1603名将帅中,上过军校的不多,像刘亚楼和李天佑那样吃过黑面包的更少。
大多数将军别说大专文恁,有的连小学文恁也没有。
有些人在广州读过黄埔,有些人在延安上过抗大。
可在前几年兴起的“文恁热”中,国家教委可能是疏忽了,或者是认真地考虑过了。
当年在延河之滨读过各种大学的人,他们的学历在各类正式表格中,都不屑一提。
但他们都是大学生,是战争这所大学中真正的大学生,是在血与火的课堂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高材生。
他们是一大批人,是1603名将帅的大多数。
国民党将领中有留日派、保定系和黄埔系。
共产党将领则几乎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战大系”--战争大学系。
无论当年“大老粗”曾荣耀到何种悲哀地步,也无论今天“文恁热”曾一度热得怎样发烧,共产党的天下,就是这些“战大系”率领千军万马打出来的。
之五:黄永胜是员干将秋攻伊始,辽西三战三捷,给刚上任的陈诚当头一棒,8纵司令员黄永胜功劳不小。
做为建纵不到一个月的小兄弟,8纵、9纵兵少炮少。
8纵还不到2万5千人。
以此不大的兵力优势,不到半个月歼敌1万6千多人,是颇见指挥员功力的。
第二次杨杖子战斗,以1:11的伤亡比例,47小时歼敌正规军1万2千多人。
在此前的黑土地是少见的。
把王铁汉的援军诱至杨杖子,侦察报告是两个团。
一打,打不动。
再侦察,是两个师。
刚从苏北调来的49军在秦皇岛下船时,一些士兵还穿着美式大裤衩子。
冻得哆哆嗦嗦的49军,也是一支生力军。
刚从地方部队升级的8纵,熟悉的是扒铁路,炸桥梁,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况且,一口吃掉两个师,过去连想都未想过。
纵队指挥所设在一座高山上,距敌几千米。
落霞纷纷中,撤退命令已经下达了,有的部队已经向后运动了。
眼睛熬得通红的黄永胜,一屁股坐在山坡上,摸出一盒揉得像纸团似的10支装的“小粉包”:抽支烟,神仙神仙。
副政委邱会作和参谋长黄鹄显见了,上去就抢。
黄永胜叫起来:别抢,我不是土豪呀。
黄鹄显按着,邱会作搜身,一盒“小粉包”变戏法似的不见了。
三个人嘻嘻哈哈滚成一团,警卫员站在一边笑。
咣咣咣咣,一阵炮弹突然打过来。
一发口径挺大的山炮弹落在不到10米处,溅起的泥土石块,冰雹般砸在他们身上。
没爆炸,是发臭弹,不然全完了。
邱会作坐起来:敌人要退? 黄鹄显道:“教师爷”说得对。
黄永胜拍拍身上泥土:通知部队,停止撤退,立即转入攻击! 电台已经撤了,电话也不通。
司令部和政治部几个科长带上命令,分头去追赶和通知部队。
8纵追,9纵堵,一场阵地战变成了运动战。
原是东北军的王铁汉也被截住了。
可他凭借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又换了便衣,蒙混过去跑掉了。
8纵、9纵“开门大吉”,不但改变了热河局面,自己也鸟枪换炮了。
8纵一下子发展到4万人。
林彪说:这个8纵,还真有点主力样子。
战场上,能够迅速地捕捉到貌似平常,却能表明敌人动向的些微变化,并迅速地做出判断,定下决心,这是一种真功夫。
1927年参军,只读过一年私塾的黄永胜,是凭借身经百战身上留下六处枪伤,获得这种真功夫的。
1933年,他在红1军团当团长时,师长郭炳生带两个团要去投敌。
黄永胜率他那个团就追,部队都追回来,只郭炳生单枪匹马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