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雨加雪

关灯
④由此,就不难理解他写在黑土地上的那些“文章”了。

     几位老人说,得知陈云要来,大家就认定他是来拍板的。

    这位东北局副书记、民主联军副政委,确实是来拍板的。

    而且,当他主动请缨来南满任分局书记和军区政委时,东北局明确指示是要坚持南满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管执行指示就是了,否则,他此前此那些“文章”就该是另一种样子了。

    在这举足投步都关系到黑土地战略全局的关头,他要把每个人的“文章”都听听看看。

    当他感到“文章”已经成型了,时间又不允许慢慢“推敲”时,他就毫不犹豫地拍板了。

     “文章”大意是:我们不走了,都留在南满,一个也不走。

    留下来打,在长白山上打红旗,摇旗呐喊。

    当年抗联力量那样小,还坚持了10年。

    我们条件比抗联好多了。

     敌人战略方针是“先南后北”。

    若放弃南满,就正中敌人下怀,免除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以赴对付北满。

    东北敌人好比一头牛,牛头牛身冲着北满,一条尾巴留在南满。

    松开尾巴,那就不得了,这头牛就会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危险。

    抓住这条尾巴不放,那就了不得,这头牛就蹦跳不起来。

     去北满,过长白山要损失几千人。

    将来打回来,还要损失几千人。

    留下来会很苦,损失也不会小。

    但这两种损失,意义是不一样的。

     萧劲光是搞军事的,很有学问。

    大家都是搞军事的,学问都比我大。

     仗怎么打,你们大家研究。

    但是,南满有文章可做,南满应该坚持,而且能够坚持,这个板我敢拍——我就这么拍板了! 前面写了,陈云曾充分肯定避免锦州决战和成功地指挥四平撤退,说这两件事处理不当,东北就很难有后来的好形势。

     同样,陈云若不是在七道江会议上拍了这样一板,东北也难有后来的好形势。

     七道江说,新开岭说 毛泽东说:“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 做为战略上和战役中“再坚持一下”的典型范例,七道江会议和新开岭大捷,理所当然地被写进了那么多回忆录,还写了那么多专文。

     却理所不然地回避了关键时刻的很多情节。

     据说,新开岭战役打到节骨眼上时,有人要撤,有人坚决不同意,言辞很激烈。

    这难道不是关键时刻的关键情节吗?然而,正因其关键,才需要含糊其辞,或轻描淡写,或干脆省略不提。

    否则,都端出来多难为情?就像七道江会议的多数派一样,所有文章都见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

    大敌当前,时间也是敌人,与少数主留派唇枪舌剑尖锐对立着的,好像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只是这些影子罗列的一堆问题。

    于是,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你没错我没错大家都没错,和和气气吃了一顿大锅饭。

     谁也不想把谁“揪”出来,可这是历史呀。

     如果当年也是这样做文章,共产党就没有今天了。

     如果仅仅是一个新开岭和七道江,这一节就是“向钱看”了。

     撤也好,打也好,走也好,留也好,也就是个对事物的认识,说到家也不过是个“能力”、“水平”问题。

    而天才也有水平低的时候。

    可生活却不是这样。

    昨天可以让今天背上十字架,今天也可以让昨天背上十字架。

    一旦倒霉成了“黑帮”,“走资派”,或是“上了贼船”什么的,就“路线”呀,“立场”呀,“感情”呀,一顶顶帽子在头上叠座珠峰。

    再“七道江”,“八道江”,“新开岭”,“旧开岭”,祖宗三代翻个底朝天。

    顷刻间,“一贯正确”就变成了“一贯错误”,“一贯反动”。

     所以,你能责怪这种“大锅饭文章”吗? 新开岭和七道江什么都知道,也什么都理解。

     但是,历史沉淀到今天,它们还应该沉默吗? 而且,它们要说的并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