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兵家之李鸿章下
关灯
小
中
大
第五章兵家之李鸿章下
△捻乱之猖獗李鸿章以前平捻诸将之失机曾李平捻
方略东捻之役西捻之役
金陵克复,兵气半销,虽然,捻乱犹在,忧未歇也。
捻之起也,始于山东游民,及咸丰三年,洪秀全陷安庆、金陵、安徽全省大震。
捻党乘势起于宿州、亳州、寿州、蒙县诸地,横行皖齐豫一带,所到掠夺,官军不能制。
其有奉命督师者,辄被逆击,屡败衄。
以故其势益猖,及咸丰七年冬,其游骑遂扰及直隶之大名府等地,北京戒严。
今将捻乱初起,以迄李鸿章督师以前,选次所派平捻统师,列表如下: 人官任官年分屯驻地 善禄河南提督咸丰三年永城县 周天爵钦差大臣同宿州 吕贤基工部左侍郎同安徽 陆应谷河南巡抚同开封府 舒兴阿陕甘总督同陈州 袁甲三钦差大臣同宿州(周天爵卒代之) 英桂河南巡抚咸丰四年开封府 武隆额安徽提督咸丰五年亳州 胜保钦差大臣咸丰七年督江北军 史荣春提督咸丰八年曹州兖州 田在田总兵同同 邱联恩同同鹿邑 朱连秦同同亳州 傅振邦同咸丰九年宿州 伊兴额都统同同 关保协领同督河南军 德楞额同同十年(督河南军,关保副之) 穆腾阿副都统同安徽(副袁甲三) 毛昶照团练大臣同河南 僧格林沁蒙古亲王同 曾国藩钦差大臣同治三年 庚申之役,文宗北狩热河,捻党乘之,侵入山东,大掠济宁。
德楞额与战,大败,始以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督师,追蹑诸捻,号称骁勇。
同治二年,发党诸酋陈得才、蓝成昌、赖文光等合于捻。
捻酋张总愚、任柱、牛落江、陈大喜等,各拥众数万,出没于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各州县,来往倏忽,如暴风急雨,不可捉摸,官军疲于奔命。
同治三年九月,捻匪一股入湖北,大掠襄阳、随州、京山、德安、应山、黄州、蕲州等处。
舒保死战,僧王之师屡溃。
僧王之为人,勇悍有余,而不学无术,军令太不整肃,所至淫掠残暴,与发捻无异,以故湖北人民大失望。
其时金陵新克复,余党合于捻者数万人,又转入河南、山东掠城市。
四年春,僧王锐意率轻骑,追逐其酋。
一日夜驰三百里,至曹州,部下多怨叛。
四月廿五日,遂中捻首之计,大败,力战堕马死。
朝廷震慑。
忽以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军务,而命李鸿章署两江总督,为国藩粮运后援。
先是,官军之巢捻也,惟事追蹑,劳而无功,间讲防堵,则弥缝一时耳。
要之无论为攻为守,非苟且姑息以养敌锋,则躁进无谋以钝兵力,未尝全盘打算,立一定之方略,以故劳师十余年而无所成。
自曾国藩受事以后,始画长围圈制之策,谓必蹙敌一隅,然后可以聚歼。
李鸿章禀承之,遂定中原。
曾国藩,君子人也。
常兢兢以持盈保泰,急流勇退自策厉。
金陵已复,素志已偿,便汲汲欲自引退。
及僧王之亡,捻氛迫近京畿,情形危急。
国藩受命于败军之际,义不容辞,遂强起就任。
然以为湘军暮气渐深,恐不可用,故渐次遣撤,而惟用淮军以赴前敌。
盖国藩初拜大命之始,其意欲虚此席以待李鸿章之成功,盖已久矣。
及同治五年十二月,遂以疾辞,而李鸿章代为钦差大臣。
国藩回江督本任,筹后路粮饷。
鸿章剿捻方略,
捻之起也,始于山东游民,及咸丰三年,洪秀全陷安庆、金陵、安徽全省大震。
捻党乘势起于宿州、亳州、寿州、蒙县诸地,横行皖齐豫一带,所到掠夺,官军不能制。
其有奉命督师者,辄被逆击,屡败衄。
以故其势益猖,及咸丰七年冬,其游骑遂扰及直隶之大名府等地,北京戒严。
今将捻乱初起,以迄李鸿章督师以前,选次所派平捻统师,列表如下: 人官任官年分屯驻地 善禄河南提督咸丰三年永城县 周天爵钦差大臣同宿州 吕贤基工部左侍郎同安徽 陆应谷河南巡抚同开封府 舒兴阿陕甘总督同陈州 袁甲三钦差大臣同宿州(周天爵卒代之) 英桂河南巡抚咸丰四年开封府 武隆额安徽提督咸丰五年亳州 胜保钦差大臣咸丰七年督江北军 史荣春提督咸丰八年曹州兖州 田在田总兵同同 邱联恩同同鹿邑 朱连秦同同亳州 傅振邦同咸丰九年宿州 伊兴额都统同同 关保协领同督河南军 德楞额同同十年(督河南军,关保副之) 穆腾阿副都统同安徽(副袁甲三) 毛昶照团练大臣同河南 僧格林沁蒙古亲王同 曾国藩钦差大臣同治三年 庚申之役,文宗北狩热河,捻党乘之,侵入山东,大掠济宁。
德楞额与战,大败,始以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督师,追蹑诸捻,号称骁勇。
同治二年,发党诸酋陈得才、蓝成昌、赖文光等合于捻。
捻酋张总愚、任柱、牛落江、陈大喜等,各拥众数万,出没于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各州县,来往倏忽,如暴风急雨,不可捉摸,官军疲于奔命。
同治三年九月,捻匪一股入湖北,大掠襄阳、随州、京山、德安、应山、黄州、蕲州等处。
舒保死战,僧王之师屡溃。
僧王之为人,勇悍有余,而不学无术,军令太不整肃,所至淫掠残暴,与发捻无异,以故湖北人民大失望。
其时金陵新克复,余党合于捻者数万人,又转入河南、山东掠城市。
四年春,僧王锐意率轻骑,追逐其酋。
一日夜驰三百里,至曹州,部下多怨叛。
四月廿五日,遂中捻首之计,大败,力战堕马死。
朝廷震慑。
忽以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军务,而命李鸿章署两江总督,为国藩粮运后援。
先是,官军之巢捻也,惟事追蹑,劳而无功,间讲防堵,则弥缝一时耳。
要之无论为攻为守,非苟且姑息以养敌锋,则躁进无谋以钝兵力,未尝全盘打算,立一定之方略,以故劳师十余年而无所成。
自曾国藩受事以后,始画长围圈制之策,谓必蹙敌一隅,然后可以聚歼。
李鸿章禀承之,遂定中原。
曾国藩,君子人也。
常兢兢以持盈保泰,急流勇退自策厉。
金陵已复,素志已偿,便汲汲欲自引退。
及僧王之亡,捻氛迫近京畿,情形危急。
国藩受命于败军之际,义不容辞,遂强起就任。
然以为湘军暮气渐深,恐不可用,故渐次遣撤,而惟用淮军以赴前敌。
盖国藩初拜大命之始,其意欲虚此席以待李鸿章之成功,盖已久矣。
及同治五年十二月,遂以疾辞,而李鸿章代为钦差大臣。
国藩回江督本任,筹后路粮饷。
鸿章剿捻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