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兵家之李鸿章上

关灯
第四章兵家之李鸿章上 △李鸿章之崛起与淮军之成立当时官军之弱及饷源之 竭江浙两省得失之关系常胜军之起李鸿章与李秀成之 劲敌淮军平吴之功江苏军与金陵军江浙军之关系金陵之克复秦末之乱,天下纷扰,豪杰云起。

    及项羽定霸后,韩信始出现。

    汉末之乱,天下纷扰,豪杰云起。

    及曹操定霸后,诸葛亮始出现。

    自古大伟人,其进退出处之间,天亦若有以靳之,必待机会已熟,持满而发,莫或使之,若或使之。

    谢康乐有言:“诸公生天虽在灵运先,成佛必居灵运后。

    ”吾观中兴诸大臣,其声望之特达,以李鸿章为最迟,而其成名之高,当国之久,亦以李鸿章为最盛。

    事机满天下,时势造英雄,李鸿章固时代之骄儿哉! 当咸丰六七年之交,敌氛之盛,达于极点。

    而官军凌夷益盛,庙算动摇无定,各方面大帅,互相猜忌;加以军需缺乏,司农仰屋,惟恃各省自筹饷项,支支节节,弥东补西,以救一日之急。

    当此之时,虽有大略雄才,其不能急奏肤功,事理之易明也。

    于是乎出万不得已之策,而采用欧美军人助剿之议起。

    先是,洪杨既据南京,蹂躏四方,十八行省,无一寸干净土。

    历经十年,不克戡定,北京政府之无能力,既已暴著于天下。

    故英国领事及富商之在上海者,不特不目洪秀全为乱贼而已,且视之与欧洲列国之民权革命党同一例,以文明友交待之,间或供给其军器弹药粮食。

    其后,洪秀全骄侈满盈,互相残杀,内治废弛,日甚一日。

    欧美识者,审其举动,乃知其所谓太平天国,所谓四海兄弟,所谓平和博爱,所谓平等自由,皆不过外面之假名。

    至其真相,实与中国古来历代之流寇,毫无所异,因确断其不可以定大业。

    于是英法美各国,皆一变其方针,咸欲北京朝廷,假借兵力,以助戡乱。

    具述此意以请于政府,实咸丰十年事也。

    而俄罗斯亦欲遣海军小舰队运载兵丁若干,溯长江以助剿,俄公使伊格那面谒恭亲王,以述其意。

    时英法联军新破北京,文宗远在热河,虽和议已定,而猜忌之心犹盛。

    故恭亲王关于借兵助剿之议,不敢专断,一面请之于行在所,一面询诸江南、江北钦差大臣曾国藩、袁甲三及江苏巡抚薛焕,浙江巡抚王有龄等,使具陈其意见。

    当时,极力反对之,谓有百害而无一利者,惟江北钦差大臣袁甲三(袁世凯之父也)。

    薛焕虽不以为可,而建议雇印度兵,使防卫上海及其附近,并请以美国将官华尔、白齐文为队长。

    曾国藩覆奏,其意亦略相同,谓当中国疲敝之际,外人以美意周旋,不宜拂之。

    故当以温言答其助剿之盛心,而缓其出师来会之期日;一面利用外国将官,以收剿贼之实效。

    于是朝廷依议,谢绝助剿,而命国藩聘请洋弁任训练新兵之事。

    此实常胜军之起点,而李鸿章勋名发轫之始,大有关系者也。

     华尔者,美国纽约人也,在本国陆军学校卒业,为将官,以小罪去国,潜匿上海。

    当咸丰十年,洪军蹂躏江苏,苏、常俱陷。

    上海候补道杨坊,知华尔沈毅有才,荐之于布政使吴煦,煦乃请于美领事,赦其旧罪,使募欧美人愿为兵者数十人,益以中国应募者数百,使训练之,以防卫苏沪。

    其后屡与敌战,常能以少击众,所向披靡,故官军敌军皆号之曰常胜军。

    常胜军之立,实在李鸿章未到上海以前也。

     今欲叙李鸿章之战绩,请先言李鸿章立功之地、之形势。

    江浙两省,中国财赋之中坚也。

    无江浙,则是无天下,故争兵要则莫如武汉,争饷源则莫如苏杭,稍明兵略者所能知也。

    洪秀全因近来各地官军声势颇振,非复如前日之所可蔑视,且安庆新克复,咸丰十一年辛酉八月,曾国荃克复金陵之势益孤,乃遣其将李秀成、李世贤等分路扰江浙,以牵制官军之兵力。

    秀成军锋极锐,萧山、绍兴、宁波、诸暨、杭州皆连陷,浙抚王有龄死之,江苏城邑,扰陷殆遍,避乱者群集于上海。

    安庆克复之后,湘军声望益高。

    曩者廷臣及封疆大吏有不慊于曾国藩者,皆或死或罢,以故征剿之重任,全集于国藩之一身。

    屡诏敦促国藩移师东指,规复苏、常、杭失陷郡县,五日之中,严谕四下。

    国藩既奏荐左宗棠专办浙江军务,而江苏绅士钱鼎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