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兵家之李鸿章上
关灯
小
中
大
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当时号为五王。
既而冯、萧战死于湖南。
杨、韦金陵争权,互相屠杀。
石达开独有大志,不安其位,别树一帜,横行湖南、江西、广西、贵州、四川诸省。
于是,五王俱尽。
咸丰四五年之间,官军最不振,而江南之敌势亦寝衰矣。
李秀成起于小卒,位次微末,当金陵割据以后,尚不过杨秀清帐下一服役童子。
然最聪慧明敏,富于谋略,胆气绝伦,故洪氏末叶,得以扬余烬,簸浩劫,使官军疲于奔命,越六、七载而后定者,皆秀成与陈玉成二人之力也。
玉成纵横长江上游,起台飓于豫、皖、湘、鄂。
秀成出没长江下游,激涛浪于苏、杭、常、扬,及玉成既死,而洪秀全所倚为柱石者,秀成一人而已。
秀成既智勇绝人,且有大度,仁爱驭下,能得士心,故安庆虽克服,而下游縻烂滋甚。
自曾军合围雨花台之后,而于江苏地方,及金陵方面之各战,使李鸿章与曾国荃费尽心力,以非常之钜价,仅购得战胜之荣誉者,惟李秀成之故。
故语李鸿章者,不可不知李秀成。
李鸿章自南汇一役,根基渐定,欲与金陵官军策应,牵制敌势,遂定进攻之策。
是岁七月,使程学启、郭松林等攻青浦县城,拔之。
并发别军,驾汽船渡海,攻浙江绍兴府之余姚县,拔之。
八月,李秀成使谭绍拥众十余万,犯北新泾。
刘铭传邀击大破之,敌遂退保苏州。
其月,淮军与常胜军共入浙江,攻慈溪县,克之。
是役也,常胜军统领华尔奋战,先登,中弹贯胸,卒,遗命以中国衣冠殓。
白齐文代领常胜军。
是岁夏秋之交,江南疠疫流行,官军死者枕藉。
李秀成乘之,欲解金陵之围,乃以闰八月选苏州、常州精兵十余万,赴金陵,围曾国荃大营,以西洋开花大炮数十门,并轰击十五昼夜,官军殊死战,气不稍挫。
九月,秀成复使李世贤自浙江率众十余万,合围金陵,攻击益剧。
曾国藩闻报,大忧之,急征援于他地。
然当时江浙及江北各方面之官军,皆各有直接之责任,莫能赴援。
此役也,实军兴以来,两军未曾有之剧战也。
当时,敌之大军二十余万,而官军陷于重围之中者,不过三万余,且将卒病死、战死及负伤者过半焉。
而国荃与将士同甘苦,共患难,相爱如家人父子,故三军乐为效死,所以能抗十倍之大敌,以成其功也。
秀成既不能拔,又以江苏地面官军之势渐振,恐江苏失而金陵亦不能独全,十月遂引兵退,雨花台之围乃解。
李秀成之围金陵也,使其别将谭绍、陈炳文留守苏州。
九月,绍等率众十余万,分道自金山、太仓而东。
淮军诸将防之,战于三江口、四江口,互有胜败。
敌复沿运河设屯营亘数十里,驾浮桥于运河及其支流,以互相往来进攻黄渡,围四江口之官军甚急。
九月廿二日,鸿章部署诸将攻其本营,敌强悍善战,淮军几不支。
刘铭传、郭松林、程学启等身先士卒,挥剑奋斗,士气一振,大破之,擒斩万余人。
四江口之围解。
常胜军统领华尔之死也,白齐文以资格继其任。
白氏之为人,与华氏异,盖权谋黠猾之流也。
时,见官军之窘蹙,乃窃通款于李秀成,十月谋据松江城为内应,至上海协迫道台杨坊,要索军费巨万,不能得,遂殴打杨道,掠银四万两而去。
事闻,李鸿章大怒,立与英领事交涉,黜白齐文,使偿所攫金,而以英国将官戈登代之。
常胜军始复为用,时同治二年二月也。
此实为李鸿章与外国办交涉第一事,其决断强硬之概,论者韪之。
先是,曾国藩获敌军牒者,得洪秀全与李秀成手谕,谓湖南北及江北,今正空虚,使李秀成提兵二十万,先陷常熟,一面攻扬州,一面窥皖楚。
国藩乃驰使李鸿章,使先发制之,谓当急取太仓州,以扰常熟,牵制秀成,使不得赴江北。
鸿章所见适同,同治二年二月,乃下令常熟守将,使死守待援,而遣刘铭传、潘鼎新、张树珊率所部驾轮船赴福山,与敌数十战皆捷。
别遣程学启、李鹤章攻太仓、昆山县以分敌势,而使戈登率常胜军,与淮军共攻福山,拔之,常熟围解。
三月,克复太仓、昆山,擒敌七千余,程学启之功最伟,戈登自此亦敬服学启焉。
五月,李秀成出无锡,与五部将拥水陆军数十万,图援江阴,据常熟。
李鸿章遣其弟鹤章及刘铭传,郭松林等,分道御之。
铭传、松林
既而冯、萧战死于湖南。
杨、韦金陵争权,互相屠杀。
石达开独有大志,不安其位,别树一帜,横行湖南、江西、广西、贵州、四川诸省。
于是,五王俱尽。
咸丰四五年之间,官军最不振,而江南之敌势亦寝衰矣。
李秀成起于小卒,位次微末,当金陵割据以后,尚不过杨秀清帐下一服役童子。
然最聪慧明敏,富于谋略,胆气绝伦,故洪氏末叶,得以扬余烬,簸浩劫,使官军疲于奔命,越六、七载而后定者,皆秀成与陈玉成二人之力也。
玉成纵横长江上游,起台飓于豫、皖、湘、鄂。
秀成出没长江下游,激涛浪于苏、杭、常、扬,及玉成既死,而洪秀全所倚为柱石者,秀成一人而已。
秀成既智勇绝人,且有大度,仁爱驭下,能得士心,故安庆虽克服,而下游縻烂滋甚。
自曾军合围雨花台之后,而于江苏地方,及金陵方面之各战,使李鸿章与曾国荃费尽心力,以非常之钜价,仅购得战胜之荣誉者,惟李秀成之故。
故语李鸿章者,不可不知李秀成。
李鸿章自南汇一役,根基渐定,欲与金陵官军策应,牵制敌势,遂定进攻之策。
是岁七月,使程学启、郭松林等攻青浦县城,拔之。
并发别军,驾汽船渡海,攻浙江绍兴府之余姚县,拔之。
八月,李秀成使谭绍拥众十余万,犯北新泾。
刘铭传邀击大破之,敌遂退保苏州。
其月,淮军与常胜军共入浙江,攻慈溪县,克之。
是役也,常胜军统领华尔奋战,先登,中弹贯胸,卒,遗命以中国衣冠殓。
白齐文代领常胜军。
是岁夏秋之交,江南疠疫流行,官军死者枕藉。
李秀成乘之,欲解金陵之围,乃以闰八月选苏州、常州精兵十余万,赴金陵,围曾国荃大营,以西洋开花大炮数十门,并轰击十五昼夜,官军殊死战,气不稍挫。
九月,秀成复使李世贤自浙江率众十余万,合围金陵,攻击益剧。
曾国藩闻报,大忧之,急征援于他地。
然当时江浙及江北各方面之官军,皆各有直接之责任,莫能赴援。
此役也,实军兴以来,两军未曾有之剧战也。
当时,敌之大军二十余万,而官军陷于重围之中者,不过三万余,且将卒病死、战死及负伤者过半焉。
而国荃与将士同甘苦,共患难,相爱如家人父子,故三军乐为效死,所以能抗十倍之大敌,以成其功也。
秀成既不能拔,又以江苏地面官军之势渐振,恐江苏失而金陵亦不能独全,十月遂引兵退,雨花台之围乃解。
李秀成之围金陵也,使其别将谭绍、陈炳文留守苏州。
九月,绍等率众十余万,分道自金山、太仓而东。
淮军诸将防之,战于三江口、四江口,互有胜败。
敌复沿运河设屯营亘数十里,驾浮桥于运河及其支流,以互相往来进攻黄渡,围四江口之官军甚急。
九月廿二日,鸿章部署诸将攻其本营,敌强悍善战,淮军几不支。
刘铭传、郭松林、程学启等身先士卒,挥剑奋斗,士气一振,大破之,擒斩万余人。
四江口之围解。
常胜军统领华尔之死也,白齐文以资格继其任。
白氏之为人,与华氏异,盖权谋黠猾之流也。
时,见官军之窘蹙,乃窃通款于李秀成,十月谋据松江城为内应,至上海协迫道台杨坊,要索军费巨万,不能得,遂殴打杨道,掠银四万两而去。
事闻,李鸿章大怒,立与英领事交涉,黜白齐文,使偿所攫金,而以英国将官戈登代之。
常胜军始复为用,时同治二年二月也。
此实为李鸿章与外国办交涉第一事,其决断强硬之概,论者韪之。
先是,曾国藩获敌军牒者,得洪秀全与李秀成手谕,谓湖南北及江北,今正空虚,使李秀成提兵二十万,先陷常熟,一面攻扬州,一面窥皖楚。
国藩乃驰使李鸿章,使先发制之,谓当急取太仓州,以扰常熟,牵制秀成,使不得赴江北。
鸿章所见适同,同治二年二月,乃下令常熟守将,使死守待援,而遣刘铭传、潘鼎新、张树珊率所部驾轮船赴福山,与敌数十战皆捷。
别遣程学启、李鹤章攻太仓、昆山县以分敌势,而使戈登率常胜军,与淮军共攻福山,拔之,常熟围解。
三月,克复太仓、昆山,擒敌七千余,程学启之功最伟,戈登自此亦敬服学启焉。
五月,李秀成出无锡,与五部将拥水陆军数十万,图援江阴,据常熟。
李鸿章遣其弟鹤章及刘铭传,郭松林等,分道御之。
铭传、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