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关灯
势,竟让赵瑞星一愣。

     自从三年前屁股坐到老干部局,赵瑞星几乎很少再下到县里,尤其是于树奎把持的海北,他更是极少涉足。

    如今,重新面对这么多灿烂的笑脸,他心里既兴奋又不免百感交集。

    同是一个人,同是一个级别,处在不同的岗位,境遇、感觉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不仅体现了岗位、权力的力量,而且也说明自己占据的这个常务副部长位置,该是何等的了不起! 到了县委楼上,于树奎亲自接见考察组全体成员。

    分别握手寒暄,客套一番之后,又将赵瑞星拉到一间小会议室,说是好久不见,要单独聊聊。

     赵瑞星与贾大雄、苗长林不睦,于树奎当然心知肚明。

    何况,廖志国忽然起用了赵瑞星,多数也是冲着制约“三剑客”而来。

    于是,对于赵瑞星的这次考察,于树奎也是心存警戒。

    他与赵瑞星单独谈,是要先摸摸对方的底细。

     “赵部长亲自带队来考察,这是对我们海北重视,给我于树奎面子哩。

    ”于树奎打着哈哈。

     “于书记太客气了。

    我在贾部长手下混饭吃,自然要尽力帮他做事。

    你于书记亲自提出要用的干部,我这个分管副部长当然不敢马虎。

    再说,不也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谒见一下你这位海北的封疆大吏嘛!”赵瑞星抬出贾大雄,适度传递出听命于后者的意思,意在麻痹对方。

     “你们在海北的公务,我已经安排组织部长全权负责,有什么要求可以随时提出来。

    他们不能做主的事,由我亲自安排,保证全部满足。

    赵部长,怎么样?”于树奎话里有话。

     “哈哈,这样最好。

    不过,有些要求就是你于大人能满足,我也不敢做哪。

    ”赵瑞星也是哈哈高手。

     “嘁!多大点事嘛!在我海北一方土地上,有什么敢不敢的事情?只要把我们海北的事情办好了,一切好说嘛!”于树奎开始绕向主题。

     “于书记你放心,林松这个同志我知道,在于书记手下是一员干将,全市宣传系统表现也很突出,市级机关反映很不错。

    我们来哩,就是走个程序,相信谈话、测评情况不会有什么出入。

    ”赵瑞星马上给于树奎递上一颗定心丸。

     于树奎听了,原本有些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语气、神态里明显不再有刚才的警觉,道:“赵部长毕竟是老组织,看人准确,说话有分量,天生一副识别人才的好眼力!” “哦,对了,林松的提拔应该问题不大。

    可是,按照干部管理的一般要求,同一个位置上的补缺,应当不能只有一个候选人,还要有一定比例的预备人选。

    当然啦,这只是一个程序,一个过场。

    可这个程序、过场也还是要走一下嘛。

    ”赵瑞星说得很轻松。

     “这个我知道,你们按照程序正常进行,我们这边肯定全力配合、支持,共同做好这次推荐、考察工作。

    ”于树奎热情回应。

     既然话说到此,彼此心照不宣,接下来就无须多说什么了。

     按照预定程序,第一关是进行民主推荐、测评。

     本来,像这种涉及县委领导班子的调整,参与推荐、测评的范围应当尽量广泛一些,其对象一般是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几大班子成员,县直各部、委、办、局、院、行、社、校、所的主要领导,工、青、妇、团等群团组织负责人,以及享受县处级以上待遇的离退休干部,等等。

    而且,从保证公平公正和保密角度讲,所有推荐和测评过程,应当全部由市里考察组掌控,尽可能不让海北方面的人染指。

    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赵瑞星却有意放松了一下。

     首先,参与推荐、测评的对象大大缩水,本来应该参与其事的很多直属部门负责人、离退休干部大都没来,甚至连机关部门负责人都只到了六七成。

    其次,测评打分表格的发放、收集、统计,基本是以海北县委办与组织部工作人员为主,甚至最后结果的抄录与打印都不在考察组的视线。

    还有,最终对考察对象的确定,也只是由赵瑞星与于树奎二人碰头后,电话报告了市委组织部长贾大雄,便马上公示并进行考察。

    总之,赵瑞星的这种做法,参照时下组织部门的相关规范,显得不太专业、乃至有些业余,似乎颇有些儿戏的成分。

     根据民主推荐、测评的得票与得分结果,最后选定的考察对象有两人:排在第一位的是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林松,第二位是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魏和平。

    这个结果,不仅符合于树奎的意图,也和赵瑞星预料的完全一致。

     话说两天前,赵瑞星与黄一平商量了一个妙招,准备以偷梁换柱与调虎离山相结合的办法,一举解决林松的问题。

    那么,调离了林松这只虎,偷走了于树奎身边这根“梁”,就得有一支相应的“柱”顶上去。

    说白了,既然不让林松当这个副书记,那就得有另外一个人来当。

    否则,全套方案就链接不上,容易出纰漏。

     考察之前,赵瑞星调出海北县委常委会成员的档案,结合自己对这些人多年的了解,认真做了一番案头分析,很快便将各人的能力、水平、政治倾向,特别是与于树奎的私人关系,基本上摸了个七不离八。

    他断定,如果要于树奎为林松找一个陪衬,政法委书记魏和平绝对是不二人选。

    为了证明自己猜测的准确,临来海北前,他甚至悄悄同黄一平打过赌,赌注是一瓶茅台酒。

     海北县委政法委书记魏和平,是该县常委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年龄距离二线还有三年不到,按常规,十个月后的县级党代会换届十之八九要退出党委班子。

    据赵瑞星的经验判断,像魏和平这类在同一岗位能够坚守十来年的“不老松”,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力、水平超强,但脾气超大,性格超牛,在同僚中人际关系不是很好,尤其与上级顶得厉害,因而被放在冷板凳上一坐多年。

    一种是能力、水平超一般,脾气、性格却又超平和,依靠良好的人缘、特别是顶头上司的认可,才能够多年坐稳一个位置。

    魏和平正是属于后一种类型的干部。

    于树奎正是看中其平庸、听话,才让他始终呆在这个位置上。

     翻开魏和平的档案,赵瑞星还发现:此人尽管能力、政绩平平,可在历次年终考核,阶段性民主测评,以及领导干部“三讲”、“保鲜”等重大活动中,其得票、得分情况都还不错,甚至常常排在同僚们的前列。

    这种状况,其实在时下官员队伍中,并不罕见,甚至所占比例还不小。

    这就形成了一个近乎悖论的奇怪现象——干部能力、水平的大小,往往同人缘关系、公共评价成反比。

    换言之,很多像魏和平这样平庸的干部,虽然缺乏做大事、做成事的本领,却往往因为所谓的低调、谦虚,从不轻易得罪人,因此而博得了一个不错的名声,并保证顶上乌纱的稳固。

    相反,很多想做事、能做事且做成事的干部,却因为所谓的骄傲、不虚心和敢于得罪人,落得了一个群众基础不好的恶名,下场反倒相对较惨。

     赵瑞星认定,只要自己提出在林松之外再择一人作为副书记人选,于树奎一定会提名魏和平。

    主要理由基于如下三点:其一,既然副书记位置非林松莫属,那么另外一个陪衬角色,必得选择一位能力、水平相对较弱的干部,以显差距。

    魏和平符合此条。

    其二,这个陪衬性人物,最好能在某个方面具有明显劣势,却又不是那种原则性缺陷,否则就缺乏了基本的合理性,民主推荐与测评那一关也过不去。

    魏和平年龄明显偏大,表面看不是原则问题,实质却又是一道极难迈过的门槛。

    其三,于树奎对此人不能有太大恶感。

    按照于树奎的个性,即便第二人选完全是个陪衬,他也绝不会同意摆一个自己厌恶之人。

    于树奎应该清楚,这种陪衬之人,一旦进入了上级组织部门的选人视野,下次有了机会很可能正式登堂入室。

    既然魏和平能够在常委班子里呆上十年之久,说明于树奎对其肯定观感不差。

     推荐与测评结果一出来,赵瑞星就乐了,悄悄给黄一平发了条短信:赶紧准备一瓶茅台酒。

    记住,不能弄假酒糊弄本部长,短于十年历史的也免谈。

     不到一分钟,黄一平回了信息:OK! 接下来的考察谈话,其实更是走个过场,而且完全按照于树奎的意愿进行。

     赵瑞星将部里带来的人分成两个小组,分头找相关人员个别谈话。

    他自己也参与一个小组,主要是找常委会其他几大班子成员交谈。

     连续两天考察下来,大家对林松反应相当好,其中一些人似乎统一了口径,所讲好话及其措辞颇有些格式化味道。

    当然,对于魏和平的评价也不错,却是那种心照不宣的应付式、程式化赞扬,而且比表扬林松明显简单、空洞了许多。

    这些人都不傻,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还能不心知肚明! 考察期间,也有些对林松不利的评价,甚至还有人按照公示的电话,反映了林松的若干问题。

    考察人员追问下来,对方却又不肯如实报出姓名,更加不愿当面交谈。

    赵瑞星正好求之不得。

    他想,就让这场完全程序化的考察早点结束吧,千万不能中途出现什么意外变故。

    否则,不论第一候选人林松,还是那个陪衬者魏和平,其中任何一人遇到狙击,赵瑞星与黄一平商定的计划都会泡汤。

    当然,他也知道,只要在海北地界上,于树奎一定预先有安排,也一定能严密掌控,林松出现意外的概率很少。

     考察结束的那天晚上,赵瑞星向于树奎如实通报了考察情况,直听得后者乐不可支。

    为此,海北县委隆重举行宴会,热情款待赵瑞星一行。

    宴席档次之高,当是海北最高标准。

    席间,于树奎亲自给赵瑞星斟酒,并频频向他敬酒,其姿态完全超出一般的同僚关系。

    也难怪,于树奎本就是个感性之人,在海北这方土地上想说什么做什么,完全可以随意率性而为。

     其实,于树奎哪里知道,赵瑞星早已与黄一平联手,挖了一个大大的陷阱,在前边等着他哪! 27 考察归来,赵瑞星未进家门,先就打了电话给黄一平,详细通报了海北之行的情况。

     黄一平知道,底下的事情就得由自己出面了。

     第二天上午,恰好廖志国在办公室约几个部门负责人单独谈话,无须黄一平在场。

    他交代小马时刻注意书记室那边的动静,安排好谈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