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关灯
小
中
大
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
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
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
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
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
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
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仅从语言方式而言,老子就是最高哲学。
孔子不如老子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
” 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哲学”的所在,可见老子的表达有一种“骨子里”的高度。
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
”这当然是故意的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顾之前几百年,德国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的底气。
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
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老子的家乡中国。
我一直主张,一切中国文化的继承者,都应该虔诚背诵老子那些斩钉截铁的语言,而不要在后世那些层级不高的文言文上厮磨太久。
说完第二等级,我顺便说一下第三等级。
韩非子和墨子,都不在乎文学,有时甚至明确排斥。
但是,他们的论述也具有了文学素质,主要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让人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愉悦。
当然,他们俩人实干家的形象,也会帮助我们产生文字之外的动人想象。
更重要的是要留出时间来看看第一等级,庄子和孟子。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
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得有点儿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
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
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
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
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
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
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
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
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
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
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
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
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仅从语言方式而言,老子就是最高哲学。
孔子不如老子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
” 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哲学”的所在,可见老子的表达有一种“骨子里”的高度。
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
”这当然是故意的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顾之前几百年,德国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的底气。
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
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老子的家乡中国。
我一直主张,一切中国文化的继承者,都应该虔诚背诵老子那些斩钉截铁的语言,而不要在后世那些层级不高的文言文上厮磨太久。
说完第二等级,我顺便说一下第三等级。
韩非子和墨子,都不在乎文学,有时甚至明确排斥。
但是,他们的论述也具有了文学素质,主要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让人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愉悦。
当然,他们俩人实干家的形象,也会帮助我们产生文字之外的动人想象。
更重要的是要留出时间来看看第一等级,庄子和孟子。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
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得有点儿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
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
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
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
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
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
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
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