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关灯
小
中
大
冀是希望,是企盼,是对自己将来的幻想,是对尚未发生的一切的期许。
这一些,看起来又都是正面能量,其实在佛教看来,带有不少“颠倒梦想”的成分,也应该看破、看空。
前面所说的“少忆”,是为了不让过去干扰当下;这里所说的“少冀”,是为了不让将来干扰当下。
任何希望、企盼、幻想、期许,都在空相之列。
由于它们还没有发生,因此比之于历史的讲述,更是“空中之空”。
这些“空中之空”,最容易造成不同希望的冲撞,几种企盼的缠绕,多重梦想的破灭,最终信用的流失,结果造成最严重的人生之苦。
“少冀”,也来自于“无常”、“无我”的原理。
既然“无常”,就不应该对“常”有太多的寄托和热望;既然“无我”,就不应该让“我”有太多的延伸和扩充。
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在“度人”的时候要提供“彼岸向往”,并指引路线。
这是因为,要度之人数量巨大,不能不呈现一种集体愿景。
一切为天下众生的前途所做的努力,都应该加以鼓励,因此我提出的是“少冀”,而不是“灭冀”、“无冀”。
减去“一己之冀”,仅留“众生之冀”,而在“众生之冀”中也要减去玄泛之冀、僵滞之冀、作态之冀、互扰之冀,这便是“少冀”。
可惜,现代的佛教朝拜者,总是带着太多的“一己之冀”。
他们躬身跪拜,总是在向佛祖索讨更多的利益和前程,为自己,为家庭。
这种索讨,正好与佛理南辕北辙。
当然,宽容的佛教并不反对人世间各种无损他人的正面之冀,但修行者应该明白,对这种正面之冀,仍然不能执着。
无常的世界日日变动,一旦执着就会不断敏感、担忧、沮丧、失望、失态。
以前总认为,没有企盼就没有志向。
对此,我在几场灾难中产生了根本的转变。
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到了现场,却发现平日天天的报刊传媒间大谈中国前途、文化目标、文明得失的“公众知识分子”,几乎一个也没有到达,也没有提供像样的捐款。
他们只是在千里之外高谈阔论、指手画脚。
而真正在第一线紧张救助的人,却都不做任何痴想,甚至也不预计余震什么时候会再度发生,只是当余震果然再度发生时,立即上前抢救。
我想,佛教要我们成为这样的救援者,只是勇敢地面对当下发生的一切,而不要成为前一种似乎志向高远的“公众知识分子”。
人间灾难多多,而且毫无规律。
路边正有老人跌倒,街头正有小孩迷路,我们不能置若罔闻,夹书深思,而应该停步弯腰,切实帮助。
宁肯放弃企盼,放弃志向,也不放弃眼下偶然发生的危难。
早就发现,人世间特别喜欢张罗的计划、方略、步骤、畅想、蓝图等等,佛教都看得又轻又淡,它不愿意以这些“常欺之门”欺人,
这一些,看起来又都是正面能量,其实在佛教看来,带有不少“颠倒梦想”的成分,也应该看破、看空。
前面所说的“少忆”,是为了不让过去干扰当下;这里所说的“少冀”,是为了不让将来干扰当下。
任何希望、企盼、幻想、期许,都在空相之列。
由于它们还没有发生,因此比之于历史的讲述,更是“空中之空”。
这些“空中之空”,最容易造成不同希望的冲撞,几种企盼的缠绕,多重梦想的破灭,最终信用的流失,结果造成最严重的人生之苦。
“少冀”,也来自于“无常”、“无我”的原理。
既然“无常”,就不应该对“常”有太多的寄托和热望;既然“无我”,就不应该让“我”有太多的延伸和扩充。
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在“度人”的时候要提供“彼岸向往”,并指引路线。
这是因为,要度之人数量巨大,不能不呈现一种集体愿景。
一切为天下众生的前途所做的努力,都应该加以鼓励,因此我提出的是“少冀”,而不是“灭冀”、“无冀”。
减去“一己之冀”,仅留“众生之冀”,而在“众生之冀”中也要减去玄泛之冀、僵滞之冀、作态之冀、互扰之冀,这便是“少冀”。
可惜,现代的佛教朝拜者,总是带着太多的“一己之冀”。
他们躬身跪拜,总是在向佛祖索讨更多的利益和前程,为自己,为家庭。
这种索讨,正好与佛理南辕北辙。
当然,宽容的佛教并不反对人世间各种无损他人的正面之冀,但修行者应该明白,对这种正面之冀,仍然不能执着。
无常的世界日日变动,一旦执着就会不断敏感、担忧、沮丧、失望、失态。
以前总认为,没有企盼就没有志向。
对此,我在几场灾难中产生了根本的转变。
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到了现场,却发现平日天天的报刊传媒间大谈中国前途、文化目标、文明得失的“公众知识分子”,几乎一个也没有到达,也没有提供像样的捐款。
他们只是在千里之外高谈阔论、指手画脚。
而真正在第一线紧张救助的人,却都不做任何痴想,甚至也不预计余震什么时候会再度发生,只是当余震果然再度发生时,立即上前抢救。
我想,佛教要我们成为这样的救援者,只是勇敢地面对当下发生的一切,而不要成为前一种似乎志向高远的“公众知识分子”。
人间灾难多多,而且毫无规律。
路边正有老人跌倒,街头正有小孩迷路,我们不能置若罔闻,夹书深思,而应该停步弯腰,切实帮助。
宁肯放弃企盼,放弃志向,也不放弃眼下偶然发生的危难。
早就发现,人世间特别喜欢张罗的计划、方略、步骤、畅想、蓝图等等,佛教都看得又轻又淡,它不愿意以这些“常欺之门”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