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关灯
顺利到账房讨得八十六文铜板,余下的一百多文被扣押。

    陈皎费尽口舌,账房只道下月结清,她只得无奈作罢。

    把铜板仔细藏好,未作逗留,便匆匆折返回家。

    许氏已经在收拾包袱了,明儿天一亮就要走。

    陈皎归来交了钱银。

    许氏不禁发愁,娘俩统共只有一百多文,只怕离开通州都难。

    陈皎沉默了半晌,才道:“先走一步算一步。”

    许氏打起精神,附和道:“我儿说得对t?,天无绝人之路。”又道,“等咱们离开申阳县,就去找你爹。”

    听到这话,陈皎有些无语。

    说起许氏的经历,也实在是坎坷。

    幼时曾被多次转手贩卖,后来入了柏堂做妓。

    因着年轻时小有姿色,遇到陈姓金主赎了身,被安置在申阳,当外室养着。

    后来许氏有了身孕,诞下陈皎来,她的名字也是金主取的。

    那金主不常来,但给钱大方,为母女租了宅子请了仆人,一直养到陈皎十岁时才断了供给。

    许氏大手大脚惯了,又无一技之长,很快母女俩便穷得揭不开锅。

    原身陈皎在十三岁那年因一场风寒病故。

    现代的陈皎在一场车祸坠河身亡中借尸还魂穿越而来,接管了这具身体。

    她对那个便宜爹并无印象,只听许氏说他是个大人物,至于有多大,她也不得而知。

    找到那位恩客已经成为了许氏的执念。

    现在陈皎犯下人命官司,去哪里并不重要,只要能离开是非之地就好。

    于是翌日一早母女便带着包袱偷偷离开了。

    南方的早晨雾气极重,还有些冷。

    陈皎裹紧单薄的衣裳,手里握着热乎乎的饼子,一口口啃咬。

    饥饿的胃囊被温热的饼子抚慰,陈皎踏上了寻找便宜爹的旅程。

    本以为是许氏的妄想,却不曾想,她竟真的认到了一个爹,并且还是一方诸侯的那种!

    第2章第二章通缉逃命

    秋日气温下降,带的干粮能保存三四日左右。

    如果不是陈皎杀人,许氏只怕会在申阳等到死。

    因为这是一个至暗时代。

    中原被胡人侵占,王朝被迫南迁,各路诸侯举兵造反,搞得民不聊生。

    北方胡人肆虐,把汉人杀得鸡犬不宁;南方则窝里斗,个个都想称王称霸,哪管你百姓死活?

    申阳勉强算得上太平。

    许氏哪怕穷困潦倒,都不愿意挪窝,因为她还对陈皎的爹抱着幻想,盼着他能来接母女脱离苦海。

    现在美梦破碎。

    母女为了尽早逃离申阳,许氏咬牙花了四十文铜板乘船去往艾子口码头。

    二人衣衫褴褛,灰头土脸的,丢在人堆里毫不起眼,并未引起旁人注意。

    待她们顺利抵达艾子口码头,已经是翌日下午了。

    这里离申阳隔了一个县,先前紧绷的心情稍稍得到缓解。

    打听到附近有座寺庙可以借宿,母女徒步前往。

    抵达天华寺已是傍晚时分。

    当时有好几人要去寺庙借宿,她们跟着众人入了寺门,由沙弥引着去女客寮房。

    那寮房极大,地上能躺下二十多人。

    她们进去时里头已经有十几人在此落脚,有通州本地的商旅,也有从中原来的北方人。

    借宿也是要交香油钱的,一人两枚铜板,还管饭。

    许氏抠抠搜搜交了四文钱。

    不一会儿僧人抬来一桶粗粮粥,人们陆续上前取食。

    一人一碗清汤寡水的粥,就着一个有些发酸的蒸馍。

    母女俩倒未嫌弃,能有一处落脚地就很不错了。

    填包肚子,她们寻了最角落的空地歇着。

    寮房里人多嘈杂,时不时有稚儿啼哭,或长辈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