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卖艺嘛,不寒碜

关灯
荆小强当过奋斗逼。

     上一世在平京读完四年舞美专业,成为最早的京漂。

     因为人脉运气都平平,在各种剧组、舞台混了几年都没施展才华的挫折郁闷。

     加上失恋失业,又拼命奋斗出国,想到百老汇这个歌舞剧最高殿堂去证明自己。

     最终呢? 最怕问初衷,幻梦皆成空。

     年少立志三千里,踌躇百步无寸功。

     庸碌尘世,半生懵懂。

     醒来恍惚又入梦,屋依旧,高堂未白发,却皱纹悄然上眉梢。

     只叹时光太匆忙了。

     把理想都变成了理想化。

     还不如踏踏实实的赚钱买房过轻松。

     这一世肯定要让父母也早早过得舒服自在。

     惭愧的他甚至都不敢面对爹妈。

     抓紧时间前往沪海的火车上,才算是慢慢厘清思路。

     他实际上也只依稀记得九十年代的国内状况。

     98年出国以后都是隔着网络偶尔知晓碎片,他也不喜欢上网关心这些有的没的。

     直到某音把短视频都刷到了大洋彼岸,才知道三十年后的翻天覆地变化。

     所以荆小强能知道的也就是买房。

     特别是在沪海这个房价飞升标杆地。

     早一天来沪海,也许就能早一天解决财富自由。

     天晓得房价什么时候开始涨起来呢。

     所以从火车站出来,落地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叠报纸寻找上面的房地产信息。

     “……今年一月,沪海住宅市场出售11000套住房,成交不到十分之一,栋栋楼房无人买,几十万平方米新住宅空空荡荡。

    ” “原因是价格昂贵,每平方米最高价已达2300元,令人咂舌。

    ” “一名大学生从参加工作起就日日缩衣节食,每月存储50元,已是最高极限,需一百年才能买上两居室。

    ” “百姓望楼兴叹,国家势在必控。

    ” 嗯……很好,很满意。

     别人一个月存五十块,我能一个月存五百! 一年就是六万了! 荆小强把一叠废报纸塞进垃圾桶里。

     信步朝着最繁华的街道去寻找歌舞厅。

     这年头公开卖肉的声色犬马夜场还极为罕见,除了背景极为深厚,抓住被枪毙都可能。

     连歌舞厅,在过去十年间都经历了“取缔舞会”、“加强管理舞会”、“改进舞会管理”的一系列文化部政策变动。

     著名的沪海洋场,除了极少数涉外的大酒店、饭店舞厅、爵士乐吧能一直保持小范围的营业。

     对全民开放的舞厅、音乐茶座,也不过是到87年后才如雨后春笋般的猛然开放到几百家,这个数量在全国都排第一。

     作为全国最时尚潮流的沪海人,这年头有多喜欢跳舞呢。

     被称为下只角的洋浦区十七家普通舞厅,一年能有百万人次,两百万营业额! 这可是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