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孙权

关灯
东汉光和五年(182年),在吴郡富春县孙氏宅邸内,随着一声清亮的啼哭,孙权降临人世。

     他出生时便与众不同,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容貌奇伟,令见者无不称奇。

     彼时孙坚正忙于四处征战,听闻次子诞生,虽未能及时陪伴左右,但心中对这个儿子也充满了期待。

     当地善于相面的刘琬见到年幼的孙权后,更是断言:"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

    " 这番预言,似在冥冥之中预示着孙权不平凡的一生。

     孙权自幼聪慧过人,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稳重。

     在兄长孙策的教导下,他不仅熟读经史子集,对兵法谋略也颇有研究。

     每当孙策宴请宾客,年幼的孙权总能安静地坐在一旁,认真聆听长辈们的谈论,从中汲取知识与智慧。

     孙策常对宾客们说:"此诸君,汝之将也。

    "言语间满是对弟弟的赞赏与期许。

     初平三年(192年),对于孙氏家族而言,是个悲痛的年份。

     孙坚在攻打荆州刘表时,不幸被黄祖部将射杀,年仅三十七岁。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让孙氏家族失去了主心骨,也让江东局势陷入动荡。

     此时年仅十岁的孙权,虽还未到能够独当一面的年纪,但已开始协助兄长孙策处理诸多事务。

     他跟随孙策辗转各地,在战火中逐渐成长,不仅习得了军事谋略,更培养出洞察人心的敏锐直觉。

     建安五年(200年),命运再次给了孙权沉重一击。

     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时遇刺,生命垂危。

     临终前,他将年仅十九岁的孙权唤至榻前,郑重地将江东大业托付给他:"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 说完,便将象征权力的印绶交到孙权手中。

     面对兄长的重托,年轻的孙权强忍悲痛,迅速振作起来。

     此时的江东,内忧外患交织:山越族时常发动叛乱,扰乱地方安宁;内部各方势力对这位年轻的继承人持观望态度,暗流涌动;外部更有曹操、刘表等强敌环伺,随时可能趁虚而入。

     但孙权没有丝毫退缩,在张昭、周瑜等老臣的辅佐下,他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与魄力。

     孙权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即位之初便广招贤才。

     他亲自登门拜访鲁肃,与之"合榻对饮",共商天下大计;重用诸葛瑾,使其成为自己的重要谋士。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安抚老臣,对程普、黄盖等跟随孙坚、孙策征战多年的老将礼遇有加,让他们继续为江东效力。

     在孙权的努力下,江东逐渐形成了新老结合、人才济济的局面。

     为了稳定内部局势,孙权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一方面,他对归附的山越部落采取怀柔政策,给予土地和物资,鼓励他们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对于顽固不化的叛乱势力,则坚决予以镇压。

     经过数年的努力,孙权不仅平息了山越之乱,还将大量山越人编入军队,扩充了江东的军事力量。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意图一举荡平南方割据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