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我在一天天进步

关灯
到了汪校长家,他们家一如既往地热情。

     特别是少泽妈对我有点超乎异常的热情——至少有好几个电话邀她打牌,她都推辞了,就一句话:晓东在这吃饭,没时间。

     少泽妈越热情,越把我当成个人物,我就越有愧。

     这跟中国人到了美利坚一样,回国时,亲戚朋友都以为人家发了大财,其实人家不过是在华人区涮盘子。

     少泽妈听说有个同学的老爸送了我一块1000多钱的表给我,叫我取下让她看看。

     边看边称赞这块表精致,好看,一定耐用。

    然后又说:“你同学爸爸是看中了你,名牌大学生毕业以后都有出息。

    他是提前投资呢。

    ” 我心里想,他提前投个鬼。

    一次就买4块。

    这跟我们正在上的一门课——《消费学》上说的【随意消费】是一回事。

     钱少的人,比如我爹,他不能随意消费,买任何东西都要想了又想。

     但子勋他爹,钱多,就可以随意了。

    那叫心情消费。

    心情一好,随手就给乞丐100元。

     吃完饭,汪校长把少泽和我叫到他的书房。

     少泽知道他爹是个话痨,先给他爹的杯子加满水。

    又泡了两杯茶进来,以便我们这两个听众中途不走动去找水喝。

     汪校长点燃一支烟,说道:“晓东啊,我送你笔记本上那句话,你还记得吗?” 我点点头,说道:“记得,您写的是——常识比知识重要。

    ” 他点点头,说道:“你和少泽,我都送了一个笔记本,都写的是这句话。

    这不是贬低知识,而是提醒你们不要做一个书呆子。

     书要读,人际关系的相处更要学。

    各种常识要熟烂于心。

    有时候说,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

    你们以为这句话错了,其实是一条人际关系相处的原则。

     叫说话投机。

     晓东,你要特别注意,回到村子里,不要认为自己读了书,看了大上海,就不和老百姓说话,那样,你是给你父母树立更多的对立面。

     你要主动到村上一些人家去走动,别人才喜欢你。

    特别是跟你妈有意见的人家,你要主动去坐坐。

     你去了,人家就高兴,说你有胸襟。

    不跟你妈一般见识。

    这就是化解矛盾。

    你倒是好,今后生活在大城市里,你爹娘生在这块土地上,与人有矛盾,活得不舒坦。

     这叫给父母创造一个很好的生存环境。

     还有那块表,你也不要说是多少钱。

    就说十几块钱买的。

    上学戴块表,这很正常。

    乡里人也没见识过,你说十几块钱买的,大家认为很正常。

    ” 我低声地分辨了一句:“我只是和我爹娘说了。

    ” 汪校长皱起眉毛,很严肃地批评我道: “和爹娘也不能讲真话。

    你娘那把嘴,我也知道,藏不住话的,到处张扬。

    张扬有什么用吗?就是引起村上人的反感。

     中国人永远有种平均主义的思想,你不好,我不好,他不好,大家亲如兄弟姐妹。

    你好,我不好,就起义干革命。

    五千年来的中国历史你没有读过?” 我被这句话深深震撼。

     是啊,我娘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吗?没有。

     但是人际关系为什么差呢? 就是当她活得不好,就努力说有钱人的坏话。

    当她儿子带了一块好表,她就四处张扬。

    还把我在上海的见闻,不断地说给别人听。

     你说人家烦不烦? 上海再好,我们村上那些女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去。

    你有个儿子在上海读书,说不定今后分配在上海。

    你有机会去。

     这不是当着野狗咬肉骨头?狗流口水,要抢那根骨头,抢不到,他就要咬你一口吗? 从汪校长家出来,少泽送我走了一段很远的路。

     我说:“你爹是我的人生导师。

    ” 少泽说:“话是多了点,心好。

    ” 我说:“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平时谁教过我?我爹半天不说一句话。

    我娘没读书,她的眼界就是我们村子那一亩三分地。

    ” 少泽说:“你说的也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