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关灯
想。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冉有没有按照周礼去做,说不上高尚。

    可是拿人家季孙家的工资,为季孙家卖命,也是情有可原。

    而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却不为纳税人服务的人,才是真的可恶。

     4.7(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 【解析】这段话紧接上面一段,是孔子在批评冉有,批评他不应该为了富贵就不顾仁德,是上面一段的继续。

     首先,孔子承认人是追求富贵的,他自己也是追求富贵的。

    不过,手段要正当。

    只是,什么样的手段才是正当的。

    按照孔子的说法,国君不贤明的时候,就不应该出仕,可是孔子自己也并没有遵守。

     所以在这件事上,孔子对冉有的要求过于高了,连他自己都做不到。

     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承认人是追求富贵的。

    在之后的几千年里,人们一面否认自己追求富贵,一面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

     【现实解说】后来孟子说了: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再后来太史公又说:人富而仁义附焉。

    再后来马克思又说:富与仁是个矛盾统一体,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4.8(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译文】孔子说:“我就没见过喜爱仁的人,也没见过讨厌不仁的人。

    喜爱仁的人找不到了,所以讨厌不仁的人就成了仁了,也不过就是不让别人的不仁强加到自己身上罢了。

    不要跟我说你的能力不够,你有一天能致力于仁吗?说不定有,不过我没见到。

    ”(这一段,历来的译法也都是含糊不清。

    ) 【解析】这段话很显然是接上面两句的,还特别强调了“力不足”,以继续驳斥冉有的“力不足”。

    整段话的意思就是指责冉有没有尽力去改变季孙,而是满足于自己“不创造性”地助纣为虐。

     孔子把话说得很绝,丝毫不给面子。

    而冉有呢?很可能是拂袖而去。

     为什么在《论语》中这一句和5.5(4.5)紧接,却和5.4(6.12)离得很远呢?这是因为《论语》由曾参和他的弟子们修成,无论如何要给师兄冉有留些面子,因此分开放,模糊化处理。

     【现实解说】为民请命的官员没有了,于是不祸害老百姓的官员就成了好官员。

    不受贿赂的官员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