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关灯
更新。

    然后收拾收拾,包袱款款地一手抄起油纸伞率领四只大狼狗兴冲冲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回古代刨坟……呃不,探亲访友去了。

     独居深山太久,完全忘记与人方便的道理,出远门居然忘了在门口多挂一张“主人已死,有事烧纸”之类的温馨提示牌。

     她前脚刚离开,后脚村里就来了几辆车。

     傍晚的时候,初来乍到的新邻居盛情邀请周叔一家去他们的小花园吃喝玩乐。

    唯恐惊扰病人,其中有个人很耐心,动作很轻和地在她家门口敲了好久,好久…… 第52章 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男耕女织,是当代小农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除非男人不顶用或者出外服兵役,女人便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下田劳作等体力活必不可少。

     山里人家轻松许多,因为远离世俗,不受赋税徭役之苦。

     来自不同地方的纺织娘们心思巧妙,使出拿手绝活,粗布麻料,绫罗绸缎皆信手拈来。

    不过后者成本高,迁居至此不过短短十年,顶多人身一套,不敢多做。

     山谷里的每一个姑娘都懂得纺纱织布,绣缝嫁衣裳。

    嫁人以后,除了日常所需,她们还要在儿女成年之前裁出一套新净名贵的衣裳在成年礼上穿,寄托着父母的一片期望与祝愿。

     整座山谷里,除了如婷玉、苏杏,其余人等尽皆有之。

     自从她俩在这儿住下,当地人给她们做了好几套素净衣裳,一年四季都有。

    只是无人敢代替其父母送赠那一套意义深重的成年服饰,她俩也不要求。

     如婷玉原有一套,因祸事被烧毁家中,从此只字不提。

     苏杏一直到后来才知道这种习俗,她是现代人,听着新鲜,不在乎有没有。

     她一直跟在如婷玉身边,人前哑口无言,人后谈笑风生。

    两人一起混的时候,人们常常见到如此一番景象。

     一人面容冷淡,专心治病。

     一个在旁边端坐案前,认真倾听病患的畅所欲言,一支红木狼毫笔时不时蘸一下墨,书写利索。

     给自己人治病,婷玉只收日常用品当酬劳。

    若是够用了,便让大家给苏杏讲一下各自故乡的风俗习惯,或者人生路上的各种见闻来代替。

     在外边也是这样,要么给钱,要么详述各地风情。

     苏杏随身携带一本a4的白纸笔记本,不敢显露出来,用一个麻质的挎包包着边缘,然后在上边奋笔疾书。

    一开始不大适应,习惯了就好。

     当代有纸,质量与现代天差地别。

     她不敢将古代的纸带回现代扬名立万,也不敢在古人面前显摆现代的纸张。

    尊重历史,但不影响历史。

    知道太多的她尽量当好一名合格的旁观者,见证历史,见证未来,一一记录下来供后人翻阅考证。

     如果未来还有后人的话…… 一天午后,苏杏正在笔记归类,婷玉忽然说:“我收了三个徒弟。

    ” 苏杏怔了下,“哦?资质如何?” “尚可。

    ”都是接触过药材或者家中世代行医的孩童,一点就通。

     “那以后我怎么找你?” 闻音知意,两人相处久了,有些话不言而喻。

    如婷玉抬头望了一下天,眉宇轻舒,好半晌不曾说话。

     苏杏也不在意,继续手头上的工作。

     “我的玉佩,你用那什么……呃,拍一下,试试能否穿越。

    ” 穿越?某人一拍额头,眼神亮了。

     “诶,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拍什么玉佩,拍她本人就够了。

    但见对方已经把玉佩拿出来……得,拍就拍吧,毕竟背景经常变化,难保不出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