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关灯
苏月和颜在是新来的,略费些工夫,但也只消大半日,就已经掌握要领了。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后来乐师盯得不紧了,常是练半日歇半日,捧着热茶感慨:“教习诸位小娘子,才算是真正省心。

    不像头几日在银台院,显些要了我的命,怎么教都教不会。

    看看,我鬓边新长了几根白发,都是被她们给气的。

    ” 这些来自江南的女郎,全是平和温婉的脾性,自矜自重,不愿意给人添麻烦。

    乐师这么说,她们也只是笑笑,“谁都有刚入门的时候,等日子长了,自然就好了。

    ” 预备登台前虽然需要苦练,但比起在银台院的时候,已经轻松得多了,不必从早到晚抱着乐器不放手。

    五个人得了闲,就在廊子上坐着攀谈。

    前朝就入宜春院的那几位,说起家乡总有前世今生之感。

    一位最年长的,名叫梅引的乐官唏嘘:“我离家整整五年,连做梦,都梦不见家乡的样子了。

    ” 大家都有些惆怅,再过几年,新人也会变成她们今天的模样。

     苏月和颜在还能向她们描绘江南的变化,其实战乱过后,到处一片狼藉。

    若说好,只有远山远水还在记忆里,却也因近处的残垣断壁,显得有些破败和凄凉了。

     说话间,不防门外忽然进来一位女郎,一双飞扬的丹凤眼,看人的时候眼波袅袅,很有亦嗔亦怨的风味。

     进门便问苏月,“你就是新来的姑苏乐工?” 苏月站起身说是,“不知娘子有何指教。

    ” 那位女郎浮起笑,笑意里带着几分傲慢,随口问她:“你与白少卿相熟吗?听说你是他从银台院抽调出来的,昨晚他还亲自在院门上等候你,有这回事吗?” 这么一来,大家都看向苏月,让她有些无所适从。

    她辩解道:“我和白少卿并不相熟,也是入了宜春院,才得知是受了少卿提携。

    ” 那位女郎一哂,“既然以前不相熟,那往后也不必太相熟,免得过于亲近,引出不必要的误会。

    ” 人家发完话,不等她应承就转身出去了,同坐的云罗告诉苏月:“她叫刘善质,是宜春院最红的前头人,技艺实在是高超,对白少卿也实在是一往情深。

    但凡有人和白少卿走得近,她就不高兴,上赶着来兴师问罪。

    ” 苏月了然了,“那往后要提防些,别惹她恼火。

    ” “倒也不是怕惹她恼火,”一旁的楚容压声说,“不过离白少卿远些是对的。

    他年轻,长得又俊,常在梨园内走动,和宜春院好几个前头人都有纠葛。

    只是后来不知怎么,渐渐没人说起了,近来又同刘善质打得火热。

    好些人劝善质,让她不要受人蒙骗,她却总觉得自己和以前那些乐工不一样,白少卿是真心喜欢她的。

    ” 自视甚高的人一头扎进感情里,总是莫名自信,自以为独一无二。

    苦口婆心规劝没有用,总要经历一些事,才能看清人的本性。

     苏月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觉日子过得飞快,眼看就要除夕了,心也高高悬起来。

     以前在家取乐,就算曲调谬之千里也没人计较,如今要去受那些权贵的检阅,只怕错了一个音,也会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那几天,她的琵琶几乎没离身,只差睡觉也抱在怀里,连做梦都在拨弦。

    到了腊月二十九,内造局送乐工当日要穿的礼衣进来,都是细作的浮光锦,上面覆着洁白的玉纱,举手投足光彩动摇,水波粼粼。

     衣裳很珍贵,穿上也很美,但十二月的气候,贴身简直凉彻肌骨。

     大家上身试了试,忍不住倒吸凉气。

    登台的乐人都要穿得轻薄,穿出春夏的轻快韵致,总不能一抬胳膊鼓鼓囊囊,这样显得笨重不好看。

     “大殿里有温炉,进去就暖和了。

    ”太乐丞努力打消大家的顾虑,“今年上头还拨了炭下来,候场的帐子里也有火盆,保管冻不着你们。

    ” 可是从圆璧城到前面的乾阳殿,有很长一段路,好在大家都备有斗篷,尚可以御寒。

     于是年三十一早,就集结起来准备出发了。

    今天天气阴沉,厚重的云层像个晦暗的锅盔,严实地扣在穹顶上。

    乐工们列着队伍走在夹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