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关灯
小
中
大
是不愿交涉谈判。
被久违的日光照亮的船上显出奇异的安静。
各船的都指挥已经举起令旗,只待旗语一出,炮火齐鸣。
下一瞬,所有等待点燃信火的火把都被迅速移开了。
主舰上突然传达了命令。
因为折断的主桅前方那支稍矮的桅杆上,缓缓悬起了一片霜白的降幡。
赵楹转身跨下了船首,只一眼他就已经看得分明。
相隔遥远,天光暗淡,那个独自登上高台的人影又如此模糊,只有个朦胧的轮廓,他还是看清了,甚至看得出他放松的神态和微微带笑的脸庞,并无胁迫与作伪。
船只渐渐靠拢在一处。
木道架设在两船之间。
赵楹在原处站了半晌,终于带了扈从登上。
甫一登船,也许再早些,在之前船只相接的瞬间,一直浮动在心底的那股怪异的感觉已经落到了实处,直叫人血冷齿寒。
甲板上站的尽是身着甲胄的国朝兵士,此时都下意识握紧了手中的剑戟,看着赵楹满眼血丝、面色如霜地一步步走下木梯。
一片沉默里,只有遥远的风声与水声。
赵楹站定在甲板上,看着严鸾不紧不慢走过来,一反往常那副略带漠然的神色,笑微微行了礼道:“王爷此行辛苦,无恙否。
” 赵楹冷笑了一声,反问道:“严大人安好?” 严鸾点了头,不躲不避地接了他割人的目光:“赖王爷洪福。
贼寇已尽数伏法,正欲返航。
王爷以万金之躯金躯犯九死之险,下官万死难辞其咎,船头风寒,恭请尊临舱室,容下官请罪。
” 船身虽大,舱内却有些逼仄。
大船甲板之上本有官楼水殿,宽敞体面,入舱便有些不合礼仪。
赵楹毫不犹豫地允了,甚至屏退了随从,只身同他下了舱室。
严鸾端着一盏摇曳的油灯走至前头,火苗映出四面幢幢的暗影。
他推开一间寝室房门,笼着灯火走向桌边。
方将灯放稳,手臂上蓦地一痛,后背已撞上壁板。
空洞的震响在一阵阵荡开。
赵楹压逼过来,充血的眼睛冷森森盯住他的脸。
严鸾微微侧过头去,叹了口气道:“你居然真的来了。
我本也没有把握……”话音未落,下腹便被猛然提膝一击,难以自控地弯腰蜷缩下去。
赵楹揪住他的衣领压回墙上,看着他被迫直起身体咬牙喘息,额角渗出湿润的冷汗。
赵楹攥在他胸前的手骨节已经发白,半晌,第一声嘶哑的话音滚出喉咙,极近地吐在他耳边:“虎符呢。
” 光影跳动了一下,严鸾抬了眼,苦笑道:“你这人……一向明白得很。
”赵楹没接话,仍旧饿狼似的钉住他,却捉到了那人眼里没藏好的近乎怜悯的目光:“在京里――我送回去了。
” 十月廿三,摄政王离京第二日,国子监司业陈文英上书,言近日偶获奇宝不敢私藏愿献于圣上。
皇帝星夜召之,奉一木函,火漆封口,并书信一札。
十日后安王离岸,消息断绝。
而京城之中,却已悄然开启了十年未有之变局。
这个死气沉沉盘根错节的朝廷,重新迎来巨澜激荡,并将在这风波中被洗刷一新。
被久违的日光照亮的船上显出奇异的安静。
各船的都指挥已经举起令旗,只待旗语一出,炮火齐鸣。
下一瞬,所有等待点燃信火的火把都被迅速移开了。
主舰上突然传达了命令。
因为折断的主桅前方那支稍矮的桅杆上,缓缓悬起了一片霜白的降幡。
赵楹转身跨下了船首,只一眼他就已经看得分明。
相隔遥远,天光暗淡,那个独自登上高台的人影又如此模糊,只有个朦胧的轮廓,他还是看清了,甚至看得出他放松的神态和微微带笑的脸庞,并无胁迫与作伪。
船只渐渐靠拢在一处。
木道架设在两船之间。
赵楹在原处站了半晌,终于带了扈从登上。
甫一登船,也许再早些,在之前船只相接的瞬间,一直浮动在心底的那股怪异的感觉已经落到了实处,直叫人血冷齿寒。
甲板上站的尽是身着甲胄的国朝兵士,此时都下意识握紧了手中的剑戟,看着赵楹满眼血丝、面色如霜地一步步走下木梯。
一片沉默里,只有遥远的风声与水声。
赵楹站定在甲板上,看着严鸾不紧不慢走过来,一反往常那副略带漠然的神色,笑微微行了礼道:“王爷此行辛苦,无恙否。
” 赵楹冷笑了一声,反问道:“严大人安好?” 严鸾点了头,不躲不避地接了他割人的目光:“赖王爷洪福。
贼寇已尽数伏法,正欲返航。
王爷以万金之躯金躯犯九死之险,下官万死难辞其咎,船头风寒,恭请尊临舱室,容下官请罪。
” 船身虽大,舱内却有些逼仄。
大船甲板之上本有官楼水殿,宽敞体面,入舱便有些不合礼仪。
赵楹毫不犹豫地允了,甚至屏退了随从,只身同他下了舱室。
严鸾端着一盏摇曳的油灯走至前头,火苗映出四面幢幢的暗影。
他推开一间寝室房门,笼着灯火走向桌边。
方将灯放稳,手臂上蓦地一痛,后背已撞上壁板。
空洞的震响在一阵阵荡开。
赵楹压逼过来,充血的眼睛冷森森盯住他的脸。
严鸾微微侧过头去,叹了口气道:“你居然真的来了。
我本也没有把握……”话音未落,下腹便被猛然提膝一击,难以自控地弯腰蜷缩下去。
赵楹揪住他的衣领压回墙上,看着他被迫直起身体咬牙喘息,额角渗出湿润的冷汗。
赵楹攥在他胸前的手骨节已经发白,半晌,第一声嘶哑的话音滚出喉咙,极近地吐在他耳边:“虎符呢。
” 光影跳动了一下,严鸾抬了眼,苦笑道:“你这人……一向明白得很。
”赵楹没接话,仍旧饿狼似的钉住他,却捉到了那人眼里没藏好的近乎怜悯的目光:“在京里――我送回去了。
” 十月廿三,摄政王离京第二日,国子监司业陈文英上书,言近日偶获奇宝不敢私藏愿献于圣上。
皇帝星夜召之,奉一木函,火漆封口,并书信一札。
十日后安王离岸,消息断绝。
而京城之中,却已悄然开启了十年未有之变局。
这个死气沉沉盘根错节的朝廷,重新迎来巨澜激荡,并将在这风波中被洗刷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