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四平不平

关灯
战争是个嫌贫爱富,到处浪荡的花花公子。

    它总是贪婪地盯着那些富美之乡,政治经济中心,重要港口和交通集散地,有机会就猛扑过去,噬吻得漫天血火。

     四平是太对它的胃口了:位于关东腹地,正处在中长、四梅和四洮铁路的交叉点上,是进出东南西北满的自由港。

     于是,战争就张开黑色的翅膀,从山海关一路扑向四平。

     这是国共两党闯进关东后的第一次大打出手。

     5月1日,毛泽东说:“东北战争,中外瞩目。

    ”(30) 12月30日,蒋介石说:“四平街一役,奠定收复东北之基础。

    ” 共产党人的最大战果,是这一仗终于打掉了“最后一战”。

     四平与重庆 3月24日,中央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说,苏军4月份撤退完毕,国民党必由沈阳出兵向北争夺长春和哈尔滨,“我党方针是就全力控制长、哈两市及中东全线,不惜任何牺牲,反对蒋军进占长、哈及中东路,而以南满、西满为辅助方向”。

    “动员全力,坚决控制四平街地区,如顽军北进时,彻底消灭之,决不让其向长春前进”。

    (31) 4月6日,毛泽东在给“林彪同志并告彭”的关于组织四平会战的电报中,说: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项代价,才能打得出新局面。

     毛泽东何以张口就是“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 3月25日,毛泽东致电“彭林”:恩来回延三日,本日赴渝。

    美方因苏美关系,急欲停战,蒋被迫亦不得不停战。

    故美方专机接周赴渝谈判,判断数日内即可谈妥,派停战小组至东北,望你们准备一切,尤其是不惜牺牲,打一、二个好胜仗,以利我谈判与将来…… 从1946年新年伊始到四平失守,在中央给东北局和“东总”的电报中,“打一、二个好胜仗,以利我谈判与将来”的句子,屡见不鲜。

     “八·一五”后,国民党瞪着眼睛,硬说东北没有共产党军队,有的只是“土匪”。

    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存在着,人家却视你为无物,也实实在在叫人忍无可忍。

    忍无可忍也得忍着。

    3月17日攻占四平,把揣着蒋介石的委任状的辽北省主席刘斡东活捉了。

    参战部队明明是后来成为东北野战军头等主力师的10旅,开头却准备“以宁北保安军剿匪安民肃清土匪的消息及宁北省政府名义发通电。

    ”(32) “拒敌于国门之外”,在锦州西部打大仗,是为了“独霸东北”。

    现在,中央急切地要在东北打一、二个大胜仗,是为了在“最后一战”的和平到来之前,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实力,以便在黑土地上争取尽量多的主动地位。

     战略从来都是服从于政治的。

     于是,黑土地上的四平,就成了一张流血的政治的谈判桌。

     于是,4年前从苏联疗养回来就去到重庆,协助周恩来和国民党谈判的林彪,隔着千山万水,又一次和周恩来携起手来。

     于是,趴伏在四平前线堑壕中的士兵,一个个都成了政治家和外交家。

     3月13日,苏军开始由沈阳沿中长路撤退回国第二天,国民党军队进占沈阳。

    接着,又先后占领鞍山、海城、营口、抚顺、铁岭、法库等地。

    4月上旬,调集主力,南攻本溪,北犯四平。

     东北民主联军也拉开了架式。

    本溪方向,由辽东军区统一指挥3纵、4纵和保3旅,阻敌南进。

    四平方向,西满3师7旅、10旅和8旅、独立旅大部,向铁岭以北集结;东满2师和北满7师,以大部向开原开进;1师和万毅纵队,暂在铁岭东南休整,准备向四平西南方向作战。

     同时,东北局调集兵力,准备夺取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

     四平不平。

    辽宁不宁。

    长春和哈尔滨炮声隆隆。

     焦点是四平。

     为了在苏军撤退前赶到长春,新1军运抵沈阳喘息未定,立即北上。

    4月8日,新38师进到兴隆泉、柳条沟一带。

    当晚,被1师、3师8旅、10旅和万毅纵队十二个团围住,激战一夜。

     另一路71军87师和91师,4月4日占领法库后,沿公路经通江口北进,企图绕八面城迂回四平。

    4月10日,87师两个团突出冒进至金家屯时,与赶去阻击的独立旅3团遭遇。

     林彪的既定方针,是趁敌在运动中,或立足未稳之际,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一路,求得彻底歼灭一部。

    新38师本来已经进入预定地域,可这个像新22师一样的王牌中的王牌确实厉害,没能达到预期目的。

    现在,87师两个团送上门来了。

    他立即命令3团节节抗击,诱敌深入,一面火速调集1师、3师8旅、10旅、万毅纵队和辽西工人教导团,共十四个团兵力,在大洼和金山堡一带张开口袋。

     4月15日黄昏发起攻击。

    战至第二天上午7时,将87师主力大部歼灭,并击溃91师一部。

     梁必业老人说:1师担任主攻,从87师侧后突破原定1团、2团并肩突破。

    快打响了,林彪说不行,重新调整。

    两个团摆在一起,梯次配备,前边摆一个营,后边摆两个营,再后边还是。

    前边突破一段,后边的接上去攻击,每支部队都是生力军,很快就突破了。

     敌机很猖狂,贴着树梢俯冲扫射。

    林彪说:让每个战士打一枪。

    真打下一架。

    李兆书老人说:我们连配合28团和独立旅3团断敌后路和打援。

    10几挺轻重机枪摆在路边,歪把子,捷克式,加拿大式,马克辛……什么牌子都有,就跟今天街上那些小轿车差不多。

    天黑后,敌人上来了。

    开头挺硬气,往上攻,炮打得可蝎虎了。

    可咱们人多,又有准备,下半夜敌人就往后退了。

     那一仗打得真漂亮,往后就不大行了。

     大洼战斗歼敌4千3百余人,是秀水河子战斗后又一个较大的胜仗。

     秀水河子战斗后,中央军委在贺电中说:在顽敌进攻下如能再打两次这样的战斗,国民党将不能不承认我在东北地位。

     在大洼战斗的贺电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重庆谈判桌上,共产党人的记分牌增添了一分。

     但这并不能改变共产党的劣势。

     悲哀的马歇尔 “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

    ”(33) 这是蒋介石说的,说得得意、自信。

     他有理由得意、自信。

     他的爱将没辜负他的厚爱,在黑土地上指哪打哪,连连得分。

     最重要的一分,是他亲自得的。

     在“八·一五”后中国这场内战的历史上,写着马歇尔的名字。

     从1945年12月20日到1947年1月8日,写了1年零18天。

     1946年4月下旬后,内战的焦点在东北,马歇尔的精力也就主要集中在东北。

    毛泽东说“东北战争,中外瞩目”,那个“外”和“目”,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的这位杜鲁门特使那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

     关于马歇尔的调处,我们曾谓之为彻头彻尾的虚伪,是打着调处幌子纵容、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从宏观上看,这是不无道理的。

    具体到有些问题,就不无偏颇之处了。

     马歇尔来华不久,即停运国民党军队到华北,暂停给国民党新的大规模援助,帮助中国完成了包括东北停战协定的四大协议。

     这无疑给饱经战难的中国人民带来了福音。

    于是,黑土地上就出现了“欢迎马歇尔”的口号。

    人们把这位后来提出“马歇尔计划”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当成了救苦救难的洋菩萨。

     他的格言是:“一旦去干就要成功”。

     他很快就陷入了窘境。

     这与美国的既定政策有关。

     从抗战初期卖给日本军用物资大发其财,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帮助国民党抗战以牵制日军南下,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始终是“为自己”。

    就像苏联先是援助国民党,现在又支持同一个“祠堂”的共产党,都是为自己一样,是可以理解的。

    通过雅尔塔协定,美国在中国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就是保护这些利益,并伺机攫取更大的利益。

     蒋介石心里明镜儿似的。

     在“史迪威事件”中(34),不能就蒋介石没有中国心,但更值得赞叹的是他的精明。

    美国多的是将军,全世界却只有一个蒋介石。

    美国要使中国抗战,就越不过蒋委员长这个台阶。

    窥透了这一点,他就毫不犹疑地表现出了令罗斯福震惊的强硬和果断。

    现在仍是如此。

    美国要想保持它在中国的利益,只有依靠他蒋介石。

    无论这个亚洲大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世界头号强国美国都别无选择。

     他要打内战,要通过一场内战消灭共产党。

     如果外交不是以实力为后盾,而纯粹是权术的竞技,那么,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中国式狡猾,即便不是天下无敌,也叫你缠不清,理还乱。

     1945年11月26日,美国前任驻华大使赫尔利,在给杜鲁门总统的辞职报告中说:“在战争期间,我曾供职于爪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南太平洋一带,埃及、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外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俄国、阿富汗、印度、锡兰、缅甸和中国。

    在所有这些派遣的任务之中,中国的是最复杂和最困难的。

    ”(35) 把这些话仅仅视为赫尔利在华使命失败的托词,是不妥当的。

     5星上将马歇尔的才智、名望和风度,都不是这位穿过牛仔裤的俄克拉荷马州人可比拟的。

    可面对蒋介石这样一位盟友,他就能创造奇迹吗? 而且,他也是美国人也要为美国服务,为美国的政策服务。

     而且,当他踏上中国土地时,他的国家就是个不干净的角色了,星条旗已经可耻地飘扬在中国内战的硝烟中了。

     所以,无论马歇尔本人多么清白、公正、真诚,也无论他在世界能得到多少诺贝尔和平奖,在中国,只能是悲哀的马歇尔。

     谁来,也不能创造奇迹。

     他们都是抗战名将 ——战犯录之二、三、四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