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关灯
历史是什么? 一篇报告文学,当然不仅要客观地记录下已经发生的事情。

    但它首先应该做到这一点。

     做到这一点很难,特别是对于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

    当事者视野有限的挂一漏万的回忆,各种各样只鳞片甲的传闻,显然不无偏见,甚至有意隐讳了事实的文字资料。

    后人只能在这样的基础上缀合历史,充满主观意识地缀合历史。

    你可能接近了它,但休想复原它。

     能做的是不讳过,不溢恶,不夸饰,不虚美,像老祖宗教导的那样&ldquo秉笔直书&rdquo。

     这其实更难。

     对这本书尤难。

     主要难在有个叫&ldquo林彪&rdquo的人。

     很多人问:写不写林彪? 又问:怎样写林彪···再问:这样写行吗? 在关东最后那场战争中,家乡那个小镇经常&ldquo开仗火&rdquo(黑土地老人话,即&ldquo打仗&rdquo)。

    母亲抱着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小的我,趴在炕沿下哆嗦。

     40年后,我感到了母亲的颤栗。

     有人说:写现代史难于宇宙史。

     一位参加撰写当年3纵战史的老人,被公认为&ldquo记忆力特别好&rdquo。

     老人对此也很自信。

    写完亲身经历的四保临江的小荒沟战斗一节,再去当年战地一看,地形、地物及敌我兵力配置,几乎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儿。

     主要还不难在这里。

     有的老人说:这事你不用记,记了也不能写。

     不服不行,有的真不能写。

     有的老人说:你问的这些我都是知道。

    但不能说,现在还不能说。

     望着老人,你会想到飞机失事后千方百计寻找的那个黑匣子。

    你找到了,却打不开它。

     治史者讲&ldquo潜心研究史料&rdquo。

    可这些不能披露的和锁在&ldquo黑匣子&rdquo里的史料如何&ldquo研究&rdquo?还有那些经常变脸儿的&ldquo史料&rdquo可信吗? 一部《辽沈战役亲历记》,应该说是关于国民党方面最有权威的资料了,而且好像也没怎么&ldquo变脸儿&rdquo。

    可是,那些能够勾勒出国民党战略框架的原始电文,一份也没有。

    对照本书实录的共产党方面的大量文电,就会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缺憾。

    仅凭回忆&ldquo大意&rdquo是不够的,甚至是不可靠的。

    而且,文章中的&ldquo我&rdquo(或主人公),字里行间尽力和蒋介石划清界限,就像另一些回忆录竭力和林彪划清界限一样。

    对于跑去台湾的人,遣词用句比较尖刻,无所顾虑。

    对于留在大陆的败军之将,以及后来从海外归来的人,就有情有面,客气多了。

     40多年了,史实的回忆不尽相同是正常的。

    一忽儿吹捧,一忽儿批判,叫人难辨真伪,倒也能提供个信息,扯出根线头。

    最难办的,是那么只字不提,好像根本就未曾发生过,且往往是比较重大的事情,叫你无迹可寻,连个判断真伪的机会都是没有。

     已经成为历史财富的关东这场战争,一切都是已知数。

    这里,除了台湾去不得外,只是调查采访的多寡;是正视,还是回避;是实事求是,还是指鹿为马;是抢救这笔财富,还是听任早已不是朋友的时间,年复一年地蚀逝。

     时间是个保密大师,是个去伪存真的大师。

    是个息事宁人的大师,若干年后,当我们可以轻松地打开这支锈渍班班的&ldquo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