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关灯
兄弟二人自幼一同读书,习惯了开玩乐,于是津哥儿打趣道:“待我回到院里,叫小厮给大兄送些灯油过去,免得大兄明日浑说灯油不够,战不到天明。

    ” “好你个津弟,原是你没藏拙,连累了我,如今还好意思拿我取乐。

    ”淮哥儿又道,“往后遇到不懂意思的字,休要再问我了,你自个儿去找曹夫子罢,看他说不说与你听,兴许他会叫你赶紧背章句集注,哈哈哈……” 兄弟二人就这般打打闹闹,回到了各自的院子。

     自这日以后,曹夫子上课陷入了一个怪圈子―― 他才做好了课教计划,淮津两兄弟:我们已经学完了。

     叫他不得不好好考虑,应当如何去教这一双兄弟。

     …… …… 翌年秋闱,又出桂榜,果真如裴少淮记得那般,姐夫徐瞻此次发挥出色,居正榜第一,得解元。

     又逢莲姐儿为徐瞻生了一子,取名徐言归,双喜临门。

    那徐夫人更是逢人便夸家中一对儿媳,都大方得体,做事稳重,心思通透,使得家宅和睦,一双儿子能安心读书,方能取得如此好名次。

     再说景川伯爵府。

     姑爷高中,女儿生子,本应是可喜可贺之事,但裴家没有庆贺,府上气氛反倒有些压抑。

    只因裴秉元也一同参加了今年的秋闱,结果再次落榜。

     今年,他分明觉得自己答得比以往都好,怎还是不中? 裴秉元尽量让自己表现得如往常一般,甚至张罗着要去同女婿贺喜,可家里人都看得出,他心中很是郁郁,落寞得要紧。

     裴少淮唏嘘,心道,父亲多年不中,必定是文章火候不够,可这把火候如何去补,并非多读书或是多背书便可燃起……或是天赋,或是时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便是科考的残酷之处。

     几日后,亲家徐大人前来伯爵府拜访。

    徐大人在国子监任司业两年后,调至礼部,如今已是鸿胪寺卿[4],官四品。

     受圣上重用。

     徐大人朝中事务繁重,能抽出时间,亲自前来,自当是有紧要事。

     餐宴上,几盏下肚,徐大人才对裴秉元道:“亲家,前几日,我那国子监有位旧友,说是今年贡监出了些小差池,少了一人,若是把名额放下去,又怕下面的各州各府争抢,于是找了我。

    ” 随后的话,徐大人便不说出口了。

    如此明了,又岂会有人听不明白? 说是出了差池,实际,恐怕是徐大人费了好些功夫,才拿到的入学名额。

     贡监,即向朝廷进贡人才,自国子监毕业之后,亦可为官。

    虽起点低了一些,但毕竟是一条入仕之道,许多未中举的秀才,都排着队等贡监名额。

     如此机会,换作他人,自是一口应下了。

     可裴秉元举盏的手定住了,神色迟疑,久久都未开口。

     第14章 裴秉元将那盏酒一饮而尽,勉强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