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大结局 第十九章 选择

关灯
明朝的道路就此确定,不妥协,不退让。

     相应的结果也很确定,皇太极带着兵,再次攻入关内,开始抢掠。

     这次入关的,可谓豪华阵容,清朝最能打的几个,包括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岳托,全都来了,只用三天,就打到密云,京城再度戒严。

     要对付猛人,只能靠猛人,崇祯随即调祖大寿进京,同时,他还命令陕西的孙传庭、山东的刘泽清进京拉兄弟一把,总之,最能打仗的人,他基本都调来了。

     但问题在于,祖大寿、孙传庭这类人,虽然能力很强,但有个问题——不大服管。

    特别是祖大寿,自从袁崇焕死后,他基本上就算是脱离了组织,谁当总督,都不敢管他,当然,他也不服管。

     对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崇祯很愤怒,后果不严重,毕竟能打的就这几个,你要把他办了,自己提着长矛上阵? 但不管终究是不行的,崇祯决定,找一个人,当前敌总指挥。

     这个人必须有能力强,战功多,威望高,威到祖大寿等猛人服气,且就在京城附近,说用就能用。

     满足以上条件的唯一答案,是卢象升。

     崇祯十一年(1638),卢象升到京城赴任。

     他赶到京城,本来想马上找皇帝报到,然而同僚打量他后,问:你想干嘛? 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这位仁兄来的时候,父亲刚刚去世,尚在奔丧,所以没穿制服,披麻戴孝,还穿着草鞋。

    如果这身行头进宫,皇帝坐正中间,他跪下磕头,旁边站一堆人,实在太像灵堂。

     换了身衣服,见到了崇祯,崇祯问,现在而今,怎么办? 卢象升看了看旁边的两个人,只说了一句话:主战! 站在他身边的这两人,分别是杨嗣昌、高起潜。

     这个举动的意思是,知道你们玩猫腻,就这么着! 据说当时杨嗣昌的脸都气白了。

     崇祯倒很机灵,马上出来打圆场,说和谈的事,那都是谣传,是路边社,压根没事。

     卢象升说,那好,我即刻上阵。

     第二天,卢象升赴前线就任,就在这一天,他收到了崇祯送来的战马、武器。

     其实崇祯送来这些东西,只是看他远道而来,意思意思。

     然而卢象升感动了,他说,以死报国! 就如同九年前,没有命令,无人知晓,他依然率军保卫京城。

     他始终是个单纯的人! 几天后,卢象升得知,清军已经逼近通州,威胁京城。

     当时他的手下,只有三万多人,大致是清军的一半,而且此次出战的,都是清军主力,要真死磕,估计是要休息的,所以大多数识时务的明军将领都很消停,能不动就不动。

     然而卢象升不识时务,他分析形势后,决心出战。

     卢象升虽然单纯,但不蠢,他明白,要打,白天是干不动的,只能晚上摸黑去,夜袭。

     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士兵出发前,他下达了一条名垂青史的军令: 〖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 趁着夜色,卢象升向着清军营帐,发起了进攻。

     进攻非常顺利,清军果然没有提防,损失惨重,正当战况顺利进行之时,卢象升突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的后军没有了。

     按照约定,前军进攻之后,后军应尽快跟上,然而他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后军,虽然现在还能打,但毕竟是趁人不备,打了一闷棍,等人家醒过来,就不好办了,无奈之下,只能率前军撤退。

     卢象升决定夜袭时,高起潜就在现场。

     作为监军太监,高起潜并没有表示强烈反对,他只是说,路途遥远,很难成功,卢象升坚持,他也就不说了。

     但这人不但人阴(太监),人品也阴,暗地里调走了卢象升的部队,搞得卢总督白忙活半天。

     差点把命搭上的卢象升气急败坏,知道是高起潜搞事,极为愤怒,立马去找了杨嗣昌。

     这个举动充分说明,卢总督虽然单纯,脑袋还很好使,他知道高起潜是皇帝身边的太监,且文化低,没法讲道理,要讲理,只能找杨嗣昌。

     在杨嗣昌看来,卢象升是个死脑筋,没开窍,所以见面的时候,他就给卢象升上了堂思想教育课,告诉他,议和是权宜之计,是伟大的,是光荣的。

     卢象升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杨嗣昌闭上了嘴。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单纯的卢象升,有时似乎也不单纯。

     “我手领尚方宝剑,身负重任,如果议和,当年袁崇焕的命运,就要轮到我的头上!” 袁崇焕这辈子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不讲政治,相比而言,卢象升很有进步。

     九年前,他在北京城下,亲眼看到了袁崇焕的下场。

    那一幕,在他的心里,种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他很清楚,如果议和,再被朝里那帮言官扯几句,汉奸叛徒的罪名,绝对是没个跑。

     与其死在刑场,不如死在战场,他下定了决心。

     杨嗣昌也急了,当即大喝一声: 你要这么说,就用尚方宝剑杀我! 卢象升毫不示弱: 要杀也是杀我,关你何事?如今,只求拼死报国! 杨嗣昌沉默了,他明白,这是卢象升的最后选择。

     卢象升想报国,但比较恶搞的是,崇祯不让。

     事实上,卢象升对形势的分析是很准确的,因为夜袭失败,朝廷里那帮吃饱了没事干的言官正准备弹劾他,汉奸、内奸之类的说法也开始流传,如果他同意和谈,估计早就被拉出去一刀了。

     更麻烦的是,崇祯也生气了,因为卢象升上任以来,清军依然嚣张,多处城池被攻陷,打算换个人用用。

     此时,一位名叫刘宇亮的人站了出来,说,我去。

     刘宇亮,时任内阁首辅,朝廷重臣,国难如此,实在看不下去,极为激动,所以站了出来。

     崇祯非常高兴,大大地夸奖了刘大人几句。

     等皇帝大人高兴完了,刘大人终于说出了话的下半句:我去,阅兵。

     崇祯感觉很抑郁,好不容易站出来,搞得这么激动,竟然是涮我玩的? 其实这也不怪刘首辅,毕竟他从没打过仗,偶尔激动,以身报国,激动完了,回家睡觉,误会而已。

     但崇祯生气了,生气的结果就是,他决定让刘首辅激动到底,一定要他去督师。

     关键时刻,杨嗣昌出面了。

     杨嗣昌之所以出头,并非是他跟刘首辅有什么交情,实在是刘首辅太差,太没水平,让这号人去带兵,他自己死了倒没啥,可惜了兵。

     所以他向皇帝建议,刘首辅就让他回去吧。

    目前在京城里,能当督师的,只有一个人。

     崇祯知道这个人是谁,但他不想用。

     杨嗣昌坚持,这是唯一人选。

     崇祯最终同意了。

     三天后,卢象升再次上任。

     此时,清军的气势已经达到顶点,接连攻克城池,形势非常危急。

     然而卢象升没有行动,他依然按兵未动。

     因为此时他的手下,只有五千人,杨嗣昌讲道理,高起潜却不讲,阴人阴到底,调走了大部主力,留下的只有这些人。

     打,只能是死路一条,卢象升很犹豫。

     就在这时,他得知了一个消息——高阳失陷了。

     高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