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关灯
卷五 ○或奏公阿党亲戚 或奏公阿党亲戚者,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其事,乃言者谬妄。

    彦博奏:“魏徵人臣,须存形迹,不能避远嫌疑,为人所道,虽情在无私,事亦可责。

    ”乃令彦博以此旨责公。

    因谓之曰:“君前后谏争,凡数百条,岂以小事损君众美。

    自今以往,不得不存形迹也。

    ”经数日太宗问公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公正色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何因不作形迹,此言大不是。

    臣闻君臣叶契,义体一同,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

    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君不得因兹遂怀隐避。

    ”公乃再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正道而行,必不敢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公曰:“良臣,稷契咎繇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

    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业,福禄无疆。

    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

    由此而言,相去远矣。

    ”太宗谓曰:“君但莫违此言,朕不忘社稷之计。

    ”乃赐绢一百匹。

     ○权贵疾公 权贵疾公,每言于太宗曰:“魏徵凡所谏争,委曲反覆,不従不止,意以陛下为幼主,不同于长君。

    ”太宗曰:“朕少不学问,唯好弓马,至于起义,即有大功;既封为王,偏蒙偏爱,理道政术,都不留心;及为太子,初入东宫,思安天下,欲克己为政,唯魏徵与王珪导我以礼,弘我以道,勉强従之,大觉利益,遂力行不息,以致太平,并魏徵等之力,所以特加礼重,每事听従,非私之也。

    ”言者乃惭而止。

     ○霍行斌告变 霍行斌告变,公预其事,太宗览之,谓侍臣曰:“此言大无由绪,不须鞫问,行斌宜付所司定罪。

    ”公曰:“臣蒙近侍,未以善闻而有大逆之名,罪合万死。

    陛下曲垂矜照,臣将何以自安请鞫之。

    ”寻仍拜谢,太宗曰:“卿之累仁积行,朕所自知。

    愚人相谤,岂能由己,不须致谢也。

    ” ○房玄龄考绩不平 房玄龄、王珪掌内外考绩,治书御史权万纪奏其不平,追案勘问,王珪不伏,太宗付侯君集案之。

    公奏称:“无阿私,必不可推鞫。

    ”太宗大怒,令君集勘当。

    未奏,太宗问君集,君集奏称:“‘臣谓魏徵,玄龄、王珪挟私滥考,何得阿党,固执言不可推。

    ’徵答云:‘玄龄、王珪俱是国家重臣,并以忠正任使,其所考者既多,或一两人不当,祗是见有左右,终非心有阿私。

    若即推绳,不相信任,此事便不可信,何以堪当重委。

    假令错谬有实,未足亏损国家。

    穷鞫若虚,失委大臣之体。

    且万纪每日常在考堂,必有乖违,足得论正,当时鉴见,一无陈说,身不得考,方始纠弹,徙发在上嗔怒,非是诚心为国,无益于上,有损于下,所惜伤于正体,不敢有所阿党。

    ’”遂释不问。

    主 ○侍宴于丹霄门 太宗宴于丹霄门楼,极欢,长孙无忌奏称:“王珪、魏徵昔在东宫,臣等疾之如仇,岂谓今日并坐而宴。

    ”太宗曰:“魏徵等既能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恕。

    朕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谓无愧古人。

    ”酒酣,太宗谓曰:“徵每谏,我不能得,即嗔,公等知否?”公对曰:“臣谏不得,实未有喜,亦不敢嗔。

    ”太宗曰:“君若不嗔,何因临时不应?”公对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进谏。

    若不従辄应,便恐此事即行。

    ”太宗曰:“当时且应,更别陈论,亦何为不得?”公曰:“昔舜戒群下:‘汝无面従,退有后言。

    ’若臣面従,陛下方始别陈,此即退有后言,岂是稷契事尧舜之意?”太宗大笑曰:“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此实不然。

    朕但见其所为,只觉婉媚耳。

    ”公拜谢,曰:“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岂敢数犯龙鳞。

    ”太宗曰:“史官须记此言。

    ”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