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县试 开考

关灯
经最简单,考官在四书五经中选出一段话,隐住前后句子,让考生填写,就跟后世的填空题一样。

    只要四书五经背的足够流利,帖经就等于是送分题。

     这点对能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的虞衡来说,根本不是难事。

     诗赋稍微难了一点,考官以某样东西为题,让考生赋诗一首,难就难在要当场作诗,考虑到还有策问杂文之类的文章要写,考生在作诗上不能耽误太多时间。

     诗赋一道最讲究灵感,只这一点便让许多无甚作诗天赋的考生头秃。

    不过既然是考试,就能有相应的针对性训练。

     临场作诗不行,考前先积累一下各类诗赋,咏人咏物抒情之类的诗赋各准备十多二十首,总有一首能用得上。

    实在用不上,还能根据之前的灵感删删减减重新作一首诗来。

     虞衡自认在诗赋一道上还算有那么一丢丢天分,这货在系统惨无人道的摧残之下以及空间内名师填鸭式的指点中悟出一套写诗公式,短短诗赋套进去就有,堪称是一位莫得感情的写诗机器。

     虽然经常被系统吐槽,还差点逼疯系统空间的名师,但虞衡在一次次的锤炼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写诗套路,竟然还真被他摸到了其中的窍门,每回作出来的诗,不说是绝妙好诗,倒也能称上一句好。

    偶有灵感之际,还会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佳句。

     诗赋题虽然绕了个圈,但虞衡仔细一分析,便猜出这是一首让他咏竹的诗。

     这倒也不难,虞衡的脑海中就有好几首存货,其中两首还是被系统空间的名师都夸过的。

    虞衡心里有了底,感觉拿第一更有希望了。

     经义题难度继续加大,从四书五经中截取一段话,要求考生根据这段话写出自己的看法,有点类似后世的读后感。

     墨义题比经义题简单一点,还是从四书五经中截取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考生写出这段话的意思即可。

     最后则是四书文两篇,从四书中截取一段话,考生根据这段话作文,字数最好不超过七百字。

     虞衡略微浏览了一下题目,见其中一题写着: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虞衡一看便知这是《论语·泰伯》中孔子称赞尧的句子。

    明确了句子意思就能确定好答题方向了,先吹一波三皇五帝,再着重吹一波尧的功绩,然后顺势吹一波景隆帝,赞美他是如同尧一样的贤明君主,愿自己能为贤臣,辅佐这样的不世出之明君。

     这一通浏览下来,虞衡对各大考题都已心中有数,这才不慌不忙地提笔,先在卷头需要被封起来的地方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以及祖上三代,确认好信息无误后,虞衡这才仔细蘸了墨,开始答题。

     托系统的福,虞衡之前刷题刷到吐,彻底把答题速度练了出来。

    这会儿虞衡心中对各题目都有了大概的思路,答题的速度那叫一个快。

    尤其是类似填空题的帖经题,唰唰几下就填满了一半,仿若开了加速器,下笔如有神。

     一直写到最后的四书文,虞衡才停笔休息了片刻,揉了揉手腕,在空白纸上列出提纲,并迅速写下文章,再小心翼翼地抄到考卷上。

     抄完第一篇四书文,虞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