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歪招
关灯
小
中
大
度随时变化。
还有人说最阴滑的也是绕山风,因为它只有采用最不可思议的角度和途径,才能从峡谷、石崖、林木中穿行,并且越刮越劲。
秦时秋被人称作“绕山妖风”,肯定是有其道理的。
但是有江湖名号并不一定是好事,可以让别人提前窥知到他的特点而加以防范,从这一点上看没名号的郑尚似乎更加阴险一点。
而且郑尚一直都坚持让大周水军进入江中洲,这其中是不是有着什么其他的意图? 楚地潭州府这些日子非常平静,平静得都有些反常。
第一个反常是针对天下大局势而言的。
大周突入蜀境,与蜀军刀兵相见了。
南唐最近驻军调动频繁,以固守州府的防御体系应对大周、吴越以及楚地。
吴越马步军在向龙游一带集结,水军则已经绕至长江口,随时可以缘江而上。
北汉、辽国见大周对蜀国用兵,也开始蠢蠢欲动,意欲借此机会攻袭大周,以报周世宗北伐之仇。
而蜀国南边的大理、交趾等小国则一片恐慌,一旦蜀国被大周攻下,那么它们这些本来以蜀国为屏障的小国便会成为覆巢之下的碎卵。
西边的吐蕃虽然没有明显地调动人马,但是据说最近吐蕃与大周交界的炳灵关、凤裕关、鹧鸣关、金花寨这几处都有异象出现,说是每到夜间关寨前的山上便有石影走动,民间将这异象叫做“石人望关”,但估计这情形应该是吐蕃人在暗中作祟。
不管作为大周的附属也好,还是从自家大业出发也好,周行逢都是应该借助这个时机采取些行动。
可以协助攻蜀或挟制南唐,以博取大周的信任和欢心,最后说不定还能分到一杯羹。
或者索性直接北取南平、南攻南汉,借助这个谁都顾不上他的大好时机扩充实力,然后称王建朝。
但是很有理由采取行动的周行逢却未采取任何行动,对所发生的大小事情全视而不见,这种平静不能不说是个反常。
再一个反常是针对楚地局势而言的。
不久之前,天马山下刚刚闹腾了一个大杀场,但是这个血腥残酷的杀场外界根本就无人知道,只能是凭着后续大范围调动军卒、捕快设卡展开搜捕的情形进行一些推测。
因为卷入杀场的几方都不想将这事情张扬出去,而周行逢更不想把事情传出去。
这除了宝藏皮卷重要性的关系外,他让唐德挖坟盗墓的事情也是不能传出去的。
否则将会大失楚地民心,背上洗脱不净的骂名。
所以在天马山杀场之后,他立刻在暗中撒布眼线、耳探,一旦有人提及与挖坟、盗墓有关的事情,立刻就会被严加管控。
潭州这段时间比以往更加平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一些好说话、好传话的人都被严加警告封了口。
有些人甚至被直接投入狱中,家人都不知道其下落。
还有一个反常是在周行逢自己身上。
天马山杀场上一众聚义处没能夺到宝藏皮卷,虎禅子带着一众聚义处的人一路追踪,但是到现在依旧没有丝毫收获。
唐德在天马山杀场之后未给他一个交代便失去踪迹,而天马山杀场中意外出现的黑衣人身上带有“芈”字印,说明这些人是自己楚地的军队。
但是这一连串的事情发生之后,周行逢反而没再过问宝藏皮卷的去向得失,只任凭虎禅子去折腾。
他也没有追查唐德的去处,就像根本忘记了这个人一样。
更没追查黑衣人的来处,平静的状态和心态就像完全不知道那天夜里天马山脚下发生的事情一样。
所以这肯定算得上是一个反常。
但是今天周行逢收到一份极为蹊跷的奏折,一份由衡州刺史刘文表发来的奏折。
这份奏折打破了反常的平静,因为其中书写的内容和隐含的内容都比周行逢反常的平静更加反常。
刘文表的这份奏折是一个建议也是一个意愿。
建议是让周行逢立刻出兵进东川,走正安、渝州,然后迂回至泸州过江,从南边逼近成都府。
意愿则是希望周行逢这一次能够让他带兵入蜀征战。
按理说,这种建议是很合理的。
就像之前提到的,周行逢虽占地域却未称帝,领着大周武清军节度使,权潭州事。
所以作为大周附属出兵名正言顺,既可讨好大周,又可攻关夺寨扩展领地夺取资源。
至于要亲自带兵出征的意愿也是很合情的,作为刘文表来说,他觉得是自己运筹了这样一个建功立业的大好策略,心中肯定是不想让别人去操作的。
但是建议和意愿是否合情合理是要看周行逢怎么想的,而他这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别人很难捉摸透的。
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没有看出的问题他都能想到、看出,一些别人认为很合情合理的事情他却能看出非常严重的问题来。
为何一定要攻蜀国呢?就算是讨好大周,那么也只需要入蜀境攻夔州、施州、黔州这三处。
能攻下最好,攻不下只管在境内搜罗一些钱财物资就回来。
这样虚实相夹的攻击其实已经可以给蜀国造成极大的压力和恐慌,算是帮了大周大忙,根本不必迂回深入逼近成都府。
而迂回深入逼近成都府的话不仅不会让大周觉得自己是在帮忙,而且周世宗还有可能认为自己是在趁火打劫要分他嘴里的肉。
另外从正安出夺泸州过江,那一路都是险山恶水,除了蜀国守卫军队外,还有各种部族的人马。
就算以巨大的人马物资消耗攻至成都府,那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
因为最终蜀国要是被灭了的话,大周肯定不会让楚军占住成都府。
而如果大周突然因为什么原因停止攻伐蜀国或直接撤兵,那么这一路楚军反倒会陷入死地。
再有,如果楚地调集兵力攻东川的话,南唐会不会在自己背后插一刀?南汉又会不会乘虚而入咬自己一口?所以现在出兵蜀国还不如攻打南汉、南平可靠,因为这不会侵犯到其他实力更强的国家的利益,而那些实力更强的国家现在也没有工夫来阻止他这样做。
甚至出兵攻南唐都比攻蜀国划算,这样至少自己背后的蜀国腾不出手来插自己一刀。
层层析 如果周行逢只是想到这些,最多是说刘文表思虑筹划不够周密,那也算不上什么反常。
但是周行逢如果只是将思考的深度停留在这一层,那他就不是周行逢了,当初他也不会有机会坐上楚主的位置。
所以周行逢的思路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往更深处延伸下去。
刘文表为什么要提议攻蜀国?而且还自己主动提出带兵去出征。
无利不起早,大周攻蜀国是为了借此缓解国内经济困窘,那刘文表主动要求攻蜀并想一路深入又是为了什么利益? 对于这个问题周行逢很快就想到了可能的答案,而且是一连串的答案。
周行逢首先担心的事情几乎所有有头脑的领导者都会想到,那就是放出去的军事力量在征战过程中有可能脱离控制、自立门户,甚至索性倒戈夺取政权。
这类事情一般在三种状态下会发生。
一种状态是这支出征的军事力量在征战过程中逐渐壮大了,那么指挥者早就运筹好的计划便可以付诸实施。
有时候即便之前并无计划,但随着战斗力和资产财力的壮大,指挥者的心态也会随之膨胀。
虽然突入其他国家远途征战中力量逐渐壮大的几率很小,但并非一点没有,而且如果操作得当还可以快速达到。
比如说先全力占住一块地盘,然后以许下的重诺和眼前的利益骗取民心,再让百姓将这些重诺和利益到处传播,那么征战的一路都会得到百姓支持,兵力、财力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第二种状态是指挥者早有预谋的,让率领的兵马处处佯攻、虚假运动,再谎报军情叫苦叫难,从国内不断骗取增援兵马和粮饷物资,暗中积攒力量,等足够壮大之后立刻占地自立或倒戈相向。
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掌控兵马之后立刻采取行动,这一般是领兵征战的指挥者本身就有一定声望和力量基础,然后又有众多支持者,或者有其他响应的队伍。
而后来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就属于第三种状态。
周行逢分析了一下刘文表的状况,觉得他如果真的怀有这种心思的话,第二种情况是没有的,因为刘文表应该非常清楚他是无法从自己这边骗到什么的。
第三种情况也不可能,刘文表作为一州刺史,他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且他所掌控的实力也无法让其他人相信可以追随。
所以刘文表如果怀着什么心思的话,那只能是在征战途中自我壮大。
分析到这一步,周行逢便开始站在刘文表的角度考虑。
如果要想在征战途中自我壮大的话,对于兵力、财力都并非非常宽裕的刘文表而言,占住一块地盘是可以的,但要想用重诺和利益骗取民心却不行。
这一点周行逢是非常清楚的,他每年从衡州收取的税银和供奉,然后按量配给的府银军饷需用,都控制在刚刚够用的限度内,刘文表没有这样做的多余资本。
另外为了可控可管,防止地方官员搜刮囤私,周行逢要求一众聚义处在楚地各处的密探点每过一段时间都要给自己送来一份当地官行民情的密报,所以下面的一些官员在做些什么、怎样在做他都一清二楚。
刘文表是属于那种明着什么都不乱来,暗地里根本无法知道他在怎么乱来的人。
但是周行逢觉得这才是最正常的,说明刘文表是个很正常的官员。
明着乱来那是无视自己,暗着乱来说明他惧怕自己却又难抑一些本性中的欲念。
只要是这欲念控制在不犯上的合适范围内,周行逢便觉得他是一个最为忠心的属下。
而表面上刘文表的确是控制在合适范围内,最多是搞些小钱和私产。
所以就他这些乱来的积累也根本无法支撑收买民心的做法,除非是另外有人支持他或与他合作。
谁会暗中支持他?不管是从身份地位还是所拥势力上讲,刘文表都不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对象,而且衡州的地理位置也并非非常关键,所以楚地周围的国家都不会暗中支持拉拢他。
外围的支持没有,那么会不会是内部的合作呢?比如说唐德。
刘文表手下有人经常和唐德有来往,这一点周行逢是知道的。
而唐德奉命暗中在楚地各处盗挖墓穴,却一直所获不丰。
这会不会是将盗挖出的财物私藏了一部分?一个人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心态和欲
还有人说最阴滑的也是绕山风,因为它只有采用最不可思议的角度和途径,才能从峡谷、石崖、林木中穿行,并且越刮越劲。
秦时秋被人称作“绕山妖风”,肯定是有其道理的。
但是有江湖名号并不一定是好事,可以让别人提前窥知到他的特点而加以防范,从这一点上看没名号的郑尚似乎更加阴险一点。
而且郑尚一直都坚持让大周水军进入江中洲,这其中是不是有着什么其他的意图? 楚地潭州府这些日子非常平静,平静得都有些反常。
第一个反常是针对天下大局势而言的。
大周突入蜀境,与蜀军刀兵相见了。
南唐最近驻军调动频繁,以固守州府的防御体系应对大周、吴越以及楚地。
吴越马步军在向龙游一带集结,水军则已经绕至长江口,随时可以缘江而上。
北汉、辽国见大周对蜀国用兵,也开始蠢蠢欲动,意欲借此机会攻袭大周,以报周世宗北伐之仇。
而蜀国南边的大理、交趾等小国则一片恐慌,一旦蜀国被大周攻下,那么它们这些本来以蜀国为屏障的小国便会成为覆巢之下的碎卵。
西边的吐蕃虽然没有明显地调动人马,但是据说最近吐蕃与大周交界的炳灵关、凤裕关、鹧鸣关、金花寨这几处都有异象出现,说是每到夜间关寨前的山上便有石影走动,民间将这异象叫做“石人望关”,但估计这情形应该是吐蕃人在暗中作祟。
不管作为大周的附属也好,还是从自家大业出发也好,周行逢都是应该借助这个时机采取些行动。
可以协助攻蜀或挟制南唐,以博取大周的信任和欢心,最后说不定还能分到一杯羹。
或者索性直接北取南平、南攻南汉,借助这个谁都顾不上他的大好时机扩充实力,然后称王建朝。
但是很有理由采取行动的周行逢却未采取任何行动,对所发生的大小事情全视而不见,这种平静不能不说是个反常。
再一个反常是针对楚地局势而言的。
不久之前,天马山下刚刚闹腾了一个大杀场,但是这个血腥残酷的杀场外界根本就无人知道,只能是凭着后续大范围调动军卒、捕快设卡展开搜捕的情形进行一些推测。
因为卷入杀场的几方都不想将这事情张扬出去,而周行逢更不想把事情传出去。
这除了宝藏皮卷重要性的关系外,他让唐德挖坟盗墓的事情也是不能传出去的。
否则将会大失楚地民心,背上洗脱不净的骂名。
所以在天马山杀场之后,他立刻在暗中撒布眼线、耳探,一旦有人提及与挖坟、盗墓有关的事情,立刻就会被严加管控。
潭州这段时间比以往更加平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一些好说话、好传话的人都被严加警告封了口。
有些人甚至被直接投入狱中,家人都不知道其下落。
还有一个反常是在周行逢自己身上。
天马山杀场上一众聚义处没能夺到宝藏皮卷,虎禅子带着一众聚义处的人一路追踪,但是到现在依旧没有丝毫收获。
唐德在天马山杀场之后未给他一个交代便失去踪迹,而天马山杀场中意外出现的黑衣人身上带有“芈”字印,说明这些人是自己楚地的军队。
但是这一连串的事情发生之后,周行逢反而没再过问宝藏皮卷的去向得失,只任凭虎禅子去折腾。
他也没有追查唐德的去处,就像根本忘记了这个人一样。
更没追查黑衣人的来处,平静的状态和心态就像完全不知道那天夜里天马山脚下发生的事情一样。
所以这肯定算得上是一个反常。
但是今天周行逢收到一份极为蹊跷的奏折,一份由衡州刺史刘文表发来的奏折。
这份奏折打破了反常的平静,因为其中书写的内容和隐含的内容都比周行逢反常的平静更加反常。
刘文表的这份奏折是一个建议也是一个意愿。
建议是让周行逢立刻出兵进东川,走正安、渝州,然后迂回至泸州过江,从南边逼近成都府。
意愿则是希望周行逢这一次能够让他带兵入蜀征战。
按理说,这种建议是很合理的。
就像之前提到的,周行逢虽占地域却未称帝,领着大周武清军节度使,权潭州事。
所以作为大周附属出兵名正言顺,既可讨好大周,又可攻关夺寨扩展领地夺取资源。
至于要亲自带兵出征的意愿也是很合情的,作为刘文表来说,他觉得是自己运筹了这样一个建功立业的大好策略,心中肯定是不想让别人去操作的。
但是建议和意愿是否合情合理是要看周行逢怎么想的,而他这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别人很难捉摸透的。
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没有看出的问题他都能想到、看出,一些别人认为很合情合理的事情他却能看出非常严重的问题来。
为何一定要攻蜀国呢?就算是讨好大周,那么也只需要入蜀境攻夔州、施州、黔州这三处。
能攻下最好,攻不下只管在境内搜罗一些钱财物资就回来。
这样虚实相夹的攻击其实已经可以给蜀国造成极大的压力和恐慌,算是帮了大周大忙,根本不必迂回深入逼近成都府。
而迂回深入逼近成都府的话不仅不会让大周觉得自己是在帮忙,而且周世宗还有可能认为自己是在趁火打劫要分他嘴里的肉。
另外从正安出夺泸州过江,那一路都是险山恶水,除了蜀国守卫军队外,还有各种部族的人马。
就算以巨大的人马物资消耗攻至成都府,那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
因为最终蜀国要是被灭了的话,大周肯定不会让楚军占住成都府。
而如果大周突然因为什么原因停止攻伐蜀国或直接撤兵,那么这一路楚军反倒会陷入死地。
再有,如果楚地调集兵力攻东川的话,南唐会不会在自己背后插一刀?南汉又会不会乘虚而入咬自己一口?所以现在出兵蜀国还不如攻打南汉、南平可靠,因为这不会侵犯到其他实力更强的国家的利益,而那些实力更强的国家现在也没有工夫来阻止他这样做。
甚至出兵攻南唐都比攻蜀国划算,这样至少自己背后的蜀国腾不出手来插自己一刀。
层层析 如果周行逢只是想到这些,最多是说刘文表思虑筹划不够周密,那也算不上什么反常。
但是周行逢如果只是将思考的深度停留在这一层,那他就不是周行逢了,当初他也不会有机会坐上楚主的位置。
所以周行逢的思路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往更深处延伸下去。
刘文表为什么要提议攻蜀国?而且还自己主动提出带兵去出征。
无利不起早,大周攻蜀国是为了借此缓解国内经济困窘,那刘文表主动要求攻蜀并想一路深入又是为了什么利益? 对于这个问题周行逢很快就想到了可能的答案,而且是一连串的答案。
周行逢首先担心的事情几乎所有有头脑的领导者都会想到,那就是放出去的军事力量在征战过程中有可能脱离控制、自立门户,甚至索性倒戈夺取政权。
这类事情一般在三种状态下会发生。
一种状态是这支出征的军事力量在征战过程中逐渐壮大了,那么指挥者早就运筹好的计划便可以付诸实施。
有时候即便之前并无计划,但随着战斗力和资产财力的壮大,指挥者的心态也会随之膨胀。
虽然突入其他国家远途征战中力量逐渐壮大的几率很小,但并非一点没有,而且如果操作得当还可以快速达到。
比如说先全力占住一块地盘,然后以许下的重诺和眼前的利益骗取民心,再让百姓将这些重诺和利益到处传播,那么征战的一路都会得到百姓支持,兵力、财力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第二种状态是指挥者早有预谋的,让率领的兵马处处佯攻、虚假运动,再谎报军情叫苦叫难,从国内不断骗取增援兵马和粮饷物资,暗中积攒力量,等足够壮大之后立刻占地自立或倒戈相向。
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掌控兵马之后立刻采取行动,这一般是领兵征战的指挥者本身就有一定声望和力量基础,然后又有众多支持者,或者有其他响应的队伍。
而后来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就属于第三种状态。
周行逢分析了一下刘文表的状况,觉得他如果真的怀有这种心思的话,第二种情况是没有的,因为刘文表应该非常清楚他是无法从自己这边骗到什么的。
第三种情况也不可能,刘文表作为一州刺史,他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且他所掌控的实力也无法让其他人相信可以追随。
所以刘文表如果怀着什么心思的话,那只能是在征战途中自我壮大。
分析到这一步,周行逢便开始站在刘文表的角度考虑。
如果要想在征战途中自我壮大的话,对于兵力、财力都并非非常宽裕的刘文表而言,占住一块地盘是可以的,但要想用重诺和利益骗取民心却不行。
这一点周行逢是非常清楚的,他每年从衡州收取的税银和供奉,然后按量配给的府银军饷需用,都控制在刚刚够用的限度内,刘文表没有这样做的多余资本。
另外为了可控可管,防止地方官员搜刮囤私,周行逢要求一众聚义处在楚地各处的密探点每过一段时间都要给自己送来一份当地官行民情的密报,所以下面的一些官员在做些什么、怎样在做他都一清二楚。
刘文表是属于那种明着什么都不乱来,暗地里根本无法知道他在怎么乱来的人。
但是周行逢觉得这才是最正常的,说明刘文表是个很正常的官员。
明着乱来那是无视自己,暗着乱来说明他惧怕自己却又难抑一些本性中的欲念。
只要是这欲念控制在不犯上的合适范围内,周行逢便觉得他是一个最为忠心的属下。
而表面上刘文表的确是控制在合适范围内,最多是搞些小钱和私产。
所以就他这些乱来的积累也根本无法支撑收买民心的做法,除非是另外有人支持他或与他合作。
谁会暗中支持他?不管是从身份地位还是所拥势力上讲,刘文表都不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对象,而且衡州的地理位置也并非非常关键,所以楚地周围的国家都不会暗中支持拉拢他。
外围的支持没有,那么会不会是内部的合作呢?比如说唐德。
刘文表手下有人经常和唐德有来往,这一点周行逢是知道的。
而唐德奉命暗中在楚地各处盗挖墓穴,却一直所获不丰。
这会不会是将盗挖出的财物私藏了一部分?一个人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心态和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