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银杏木簪

关灯
新年新气象,好运乘冬来。

    所谓人逢喜事爽,可李常却不以为然。

    杵着拐杖来到厅堂,本打算透透气,谁知还碰着麻烦事。

    媒妁老妇正向李盛侃说着画像之人。

     “陈府二少,经谋布织商行,文质彬彬,一表人才。

    ” 李常坐他们在一旁,悠悠说道。

     “陈航,早年参考学试,暗与考官以利私通,后人揭举,心有不忿,反而还打了别人一顿。

    ” 李盛听后,立即将画像丢到地上。

    媒人脸色尴尬,赔笑说着。

     “大人不满意还有另一些。

    像是房府,书香世家,长子为人谦和,吃得都是墨水哩!” 看着媒婆夸大言词的丑态,李常笑出了声。

     “房是杰,幼时身患怪疾,常年卧榻,足不出户,能拿起的东西也就是纸和笔而已。

    小妹嫁过去后,既要伺候公婆,又要照顾丈夫。

    这命可真苦哟!” 一个游说,一个拆穿。

    这下,媒人是跟李常杠上了。

     “刘府次子刘寻,家境殷实,模样俊俏,有不少女子家都投爱于他!” “的确!姿雅阁里的红英、青棉、白葵,这几位头牌见过也都说俊俏不凡!” 李常是看戏不嫌事大,闷在屋里三十天,难得出来与人“聊天”,也真是痛快。

     媒人脸皮再厚也被李常剥光,自是不逗留一刻。

    李盛有气,却不是因媒人欺骗,而是李常那副怡然自得的神色。

     “既然能下床行走,说明好了七七八八,不如不如与老夫来看看哪家姑娘适合?” 李盛翻开另一堆画像,开始认真思量。

    李常听着疑惑,几个兄弟姊妹年龄尚小,根本未到成家的时候。

    即刻间,他明白了。

     “父亲过于着急,儿子心性不定,成家立业还是时候再说为好。

    ” “不早了,也许成了家才好。

    ” 成家是好,好就好在能把李常从黄雀儿那趟浑水里扯出来。

    届时有妻有儿,心思便不会放在别人身上。

    李盛依然担心李常会犯傻,作些出格的事。

     犹豫之中,李常看见父亲鬓边青丝变白发时,嘴里一字也道不出。

    本是无缘无份,何必执着?生死面前,然保自身。

     “儿子明白,随父亲做主。

    ” 虽是作了决定,但李常并非全心全意,心下郁闷不止。

    出了厅堂,一瘸一拐地走着,不知不觉来到花囿里。

    站在树下,看这光秃秃的枝丫,更是无任何好心情。

     “大少爷,外边冷,要不回屋里头吧?” 丫鬟翠儿劝说着,可见人没反应,知是不愿。

     “黄雀儿是不是常来这里?” 突然一问,翠儿愣住神。

    莫非是发现了她们偷懒? “是的,雀儿总是爱来这里,说是喜欢这树。

    一有扫叶剪枝的事时,她便自告奋勇,是拦也拦不住。

    ” 翠儿连忙推脱,怕李常听出些什么。

     “待会儿替我准备些木头和刻刀,用普通木头即可。

    ” “是。

    ” “你现在就去。

    ” “是。

    ” 话音刚落,翠儿立刻溜之大吉。

    独自站在雪地里,李常突生感慨:以前为何没注意到黄雀儿?思绪迷蒙间,他眼前似有她的身影。

     黄雀儿此时站在李常面前,对着他笑,眼泉横波,笑容憨态。

    她一笑,他也跟着笑。

    虚幻假象前,李常像个傻子一样,居然对着空气展颜露齿。

     民间热闹,皇宫亦是。

    宁妃不喜节日,因妃嫔相聚时,总少不了争风吃醋。

    有道是眼不看为净,她宁愿整日坐在窗前。

     刘顺来时,身后还带了礼盒。

    潜走宫女后,只剩两人。

     “屋外冷,娘娘还是离窗边远点吧。

    ” “不冷,倒是难得清净。

    ” 宁妃看到桌面上的剔红圆盘盒,顿时失了兴致。

    那堆甜食果脯,她向来不爱,只因惠妃爱吃,所以皇帝特意准备,一同分发给后宫。

     “你拿去吃吧。

    ” “多谢娘娘。

    ” 每年如此,刘顺是吃得牙疼,但宁妃赏赐的东西,又不舍得分给别人吃。

     宁妃静静坐着,刘顺也静静地看着。

    她习惯了如此,并不着急潜退刘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