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关灯
小
中
大
廖亚凡正在看墙上的门牌,“天使堂福利院”那几个字在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下,已经透出斑斑锈迹。
她动作轻缓地抚摸着那几个字,表情如梦似幻。
方木的心一软,轻声说道:“亚凡?” “哦?”廖亚凡回过神来,“不用,我自己坐车回去。
” 方木点点头,和赵大姐告别后,发动了吉普车。
开出去好远,方木看看倒车镜,廖亚凡依旧静静地伫立在那块门牌下,一如几年前的那个秋夜。
吉普车很快就驶离城郊,穿过环路后,进入了市区。
因为大雨的缘故,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公路上只有车辆在来回穿梭。
在路灯的照映下,潮湿的路面绽开一朵朵斑驳的金色花朵。
方木忽然有一种懒散的感觉。
的确,大雨似乎是阻断人类室外活动的主要方式。
在这种天气里,最惬意地莫过于躲在温暖的室内,来一杯热茶,或者看一场精彩的球赛。
喜欢在大雨中出没的,都是那些心理不正常的家伙。
正在胡思乱想,道路左侧的高楼大厦之间出现了一个刺眼的缺口。
就像一片战后的废墟,在周围的繁华景象中显得格格不入。
方木扫了一眼,立刻意识到那里正是富民小区。
一瞥之间,吉普车已经飞驰而过。
前方是一排红灯,方木逐渐减速,忽然心念一动,转过方向盘,停在了掉头车道上。
富民小区在临街的一排楼房后面,只有一条窄窄的胡同供居民通行。
方木把车停在路边,拿起雨伞,向富民小区走去。
小区里空无一人,加之断水断电,大多数住户家中都是一片漆黑。
只有几扇窗户里还透出微弱的烛火,想必是那些所谓的“钉子户”。
不知道这个该死的词是谁发明的,让保护私人财产的人被冠以这样一个屈辱的称呼。
和身后灯火通明的街道相比,伸手不见五指的富民小区里宛若地底世界。
沿着胡同不过走了区区十几米,方木就彻底陷身于一片黑暗之中。
他放慢脚步,小心翼翼地走着,还是不时踢到碎砖或者钢筋。
雨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劈里啪啦地打在伞面上,声响似乎比平时放大了三倍。
很快,雨水顺着伞沿流淌下来,方木的裤脚和鞋子转眼就湿透了,一股凉气从脚下传上来,很不舒服。
呵呵,自己刚才在想什么来着?在这种天气中出没的,都是不正常的家伙。
方木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否则也不会对犯罪有那么敏锐的感觉。
尽管在今天的案情分析会上,自己的推断没有被采纳,方木还是想来富民小区再看一看。
当主观推测统统行不通的时候,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站在凶手的立场去思考。
进入富民小区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已经被完全拆除的居民楼,想必这里的原住民都或情愿或不情愿地拿到了补偿款,先行离开了。
脚下的碎砖瓦砾更多,块头也更大,方木崴了两次脚之后,不得不再次慢下脚步。
他看看四周,大雨遮挡了眼前的视线,雨水却在远处的事物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在微弱的光线下反射出明暗交加的色块,看上去影影绰绰。
那天晚上,凶手拎着水桶和水囊、绳索,一定不比自己走得轻松。
虽然没有雨,但脚下的碎砖瓦砾就够他受的了。
是什么让他有如此强大的动力,一定要用那么费力的方式去报应姜维利的一句狂言? 想到这里,方木远远地向七号楼望去,试图体味一下凶手当时的心态。
然而,一瞥之下,他就把这个念头彻底忘掉了。
七号楼里居然有隐约的亮光。
方木立刻意识到不对。
之前的数据显示,七号楼里尚在坚守的“钉子户”只有姜维利一家。
郭桂兰已经被民政部门安排进一家养老院,即使她想回家,作为案发现场,警方也不会这么快就解除封锁。
方木打起精神
她动作轻缓地抚摸着那几个字,表情如梦似幻。
方木的心一软,轻声说道:“亚凡?” “哦?”廖亚凡回过神来,“不用,我自己坐车回去。
” 方木点点头,和赵大姐告别后,发动了吉普车。
开出去好远,方木看看倒车镜,廖亚凡依旧静静地伫立在那块门牌下,一如几年前的那个秋夜。
吉普车很快就驶离城郊,穿过环路后,进入了市区。
因为大雨的缘故,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公路上只有车辆在来回穿梭。
在路灯的照映下,潮湿的路面绽开一朵朵斑驳的金色花朵。
方木忽然有一种懒散的感觉。
的确,大雨似乎是阻断人类室外活动的主要方式。
在这种天气里,最惬意地莫过于躲在温暖的室内,来一杯热茶,或者看一场精彩的球赛。
喜欢在大雨中出没的,都是那些心理不正常的家伙。
正在胡思乱想,道路左侧的高楼大厦之间出现了一个刺眼的缺口。
就像一片战后的废墟,在周围的繁华景象中显得格格不入。
方木扫了一眼,立刻意识到那里正是富民小区。
一瞥之间,吉普车已经飞驰而过。
前方是一排红灯,方木逐渐减速,忽然心念一动,转过方向盘,停在了掉头车道上。
富民小区在临街的一排楼房后面,只有一条窄窄的胡同供居民通行。
方木把车停在路边,拿起雨伞,向富民小区走去。
小区里空无一人,加之断水断电,大多数住户家中都是一片漆黑。
只有几扇窗户里还透出微弱的烛火,想必是那些所谓的“钉子户”。
不知道这个该死的词是谁发明的,让保护私人财产的人被冠以这样一个屈辱的称呼。
和身后灯火通明的街道相比,伸手不见五指的富民小区里宛若地底世界。
沿着胡同不过走了区区十几米,方木就彻底陷身于一片黑暗之中。
他放慢脚步,小心翼翼地走着,还是不时踢到碎砖或者钢筋。
雨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劈里啪啦地打在伞面上,声响似乎比平时放大了三倍。
很快,雨水顺着伞沿流淌下来,方木的裤脚和鞋子转眼就湿透了,一股凉气从脚下传上来,很不舒服。
呵呵,自己刚才在想什么来着?在这种天气中出没的,都是不正常的家伙。
方木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否则也不会对犯罪有那么敏锐的感觉。
尽管在今天的案情分析会上,自己的推断没有被采纳,方木还是想来富民小区再看一看。
当主观推测统统行不通的时候,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站在凶手的立场去思考。
进入富民小区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已经被完全拆除的居民楼,想必这里的原住民都或情愿或不情愿地拿到了补偿款,先行离开了。
脚下的碎砖瓦砾更多,块头也更大,方木崴了两次脚之后,不得不再次慢下脚步。
他看看四周,大雨遮挡了眼前的视线,雨水却在远处的事物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在微弱的光线下反射出明暗交加的色块,看上去影影绰绰。
那天晚上,凶手拎着水桶和水囊、绳索,一定不比自己走得轻松。
虽然没有雨,但脚下的碎砖瓦砾就够他受的了。
是什么让他有如此强大的动力,一定要用那么费力的方式去报应姜维利的一句狂言? 想到这里,方木远远地向七号楼望去,试图体味一下凶手当时的心态。
然而,一瞥之下,他就把这个念头彻底忘掉了。
七号楼里居然有隐约的亮光。
方木立刻意识到不对。
之前的数据显示,七号楼里尚在坚守的“钉子户”只有姜维利一家。
郭桂兰已经被民政部门安排进一家养老院,即使她想回家,作为案发现场,警方也不会这么快就解除封锁。
方木打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