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关灯
小
中
大
这条广阔、恶毒的大江,想起这里的水泽树篱、梯田水田,想起这里茂密的树林和低矮的天空。
这天空,就算是晴天也那么逼仄。
这不是天神的国度,这不是他们所认识的天堂。
于是——他的心跳变了节奏——与此同时,另一个想法浮上心头。
既然任待燕能在西路军半渡之时发起攻击,那他此刻可能还在水面上,大江如此宽广,而他的部下既不会游泳,又不懂水战。
后来有文人在记述那一天一夜的种种故事时说,阿尔泰军的完颜看见江里的龙王,于是心生惧意。
文人就会写这类东西,他们喜欢让龙出现在自己的故事里头。
都元帅回过头,看着他的大军,他们整装待发,准备渡过大江,荡平一切。
他又看向那被风吹皱的江流,江面上什么都没有。
可是在完颜——阿尔泰部族中精明狡诈无出其右的领袖——的脑海中,他却看到数不尽的舰船,正集结在他的视线之外,等待阿尔泰大军下水的消息。
占据上游是一种优势,正如陆上作战时占据高地。
倘若奇台军真在那里,那他们就能重演清早时所发生的那一幕。
奇台军就在上游。
有个声音在告诉他,一定在上游。
任待燕正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等着他。
他提一口气。
完颜心想,要是弟弟还活着,盛怒之下一定会咬自己的脸腮。
他一定已经上船,等待,甚至逼迫完颜下令。
他可能已经擅自出发了!他弟弟当初追着任待燕陷入一片沼泽,并且死在那里。
有时候就是这些毫末之事。
回忆,草原的气味、星空,风吹草低时的响声的回忆。
突然感到离家太远了。
没有胆怯,完颜从不胆怯,只是这条阴沉的大江,离家太远了。
他改变了主意。
他转过身,对他的骑兵部队宣布,他们要挥师汉金。
他说等到来年,重整旗鼓,再来对付这条大江。
完颜能听到——身为一名优秀的头领,他能感受到——全军将士一齐长出一口气。
他自己也感到释然,这让他暗自有些羞赧。
他发誓,一定要叫人为这份羞赧偿命。
从这里到奇台新国都之间,还有很多奇台人。
就在这时,就在这一刻,完颜的脑中又闪过一个念头,又是一个微小的瞬间。
有太多的事情,哪怕让整个世界都受其波及,其实都不过是一念之差,抑或是说,都始于一念之差。
出发前,他们把船全都烧掉,这样奇台人来了就不会坐享其成。
他们把抓来造船的夫子——没有趁夜逃走的夫子——都杀了。
他们要在身后留下一个教训,毕竟,战争就是一连串的这类教训。
天亮以后,他们拔寨北上。
因为江边的这个决定,很多人的命得以保全,很多人的命横遭劫难。
同一个都元帅,同样是他先下令进攻,又下令撤退,说书艺人会在这进退之间杜撰出都元帅的许多种或真或假的思量考虑;而秉笔直书的史学家则尽其所能地记录事件的原貌,并且彼此争鸣,想揭示这进退之间所引出来的各种后果。
这两者不可混同。
大江是历史上阿尔泰人在奇台境内所到过的最远的地方。
有些人的死看起来无关紧要。
他们的死,就像雨水落入池塘,只能泛起一点有限的涟漪,影响不超过一个家族,一片农庄,一座村子,一座道观。
这片并不存在的池塘那么小,那么不为人知,塘中的几瓣莲花受到些微的惊扰,晃一晃,又平静下来。
可有时候,死亡来得太早却夺去了一个人大器晚成的机会。
梅花开在初春,桃花开在春末。
有的生命,因着各种缘故,会绽放得晚一些。
诗人的儿子卢马从来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先是因为父亲和叔叔都遭到流放,后来又坚持要跟随父亲前往零洲——人们都以为诗人会死在那里。
我们永远都不能确知,某个人要是没死会长成什么样子。
我们只能思索,推测,惋惜。
不是每一位英雄或是领袖都在少年时展露出不凡的天资,有的人却可以大器晚成。
有的人,叔父辈才智卓绝,走出一条阳关大道,但与此同时,这条出路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叔父们的成就所堵死。
卢马生性纯良,待人谦和,受人尊敬,勇毅超群,他的学识随着仁爱之心都日渐增长。
他勤奋好学,总能在聆听的同时学得知识。
他还会跟人开一些善意的玩笑。
他慷慨大方,这一点尽管起初只有和他最亲近的人知道(恰如那池塘里轻轻摇曳的莲花),却是无可置疑的。
他曾经随父亲去过南方,他也曾随叔叔去过北方。
他不是诗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诗人。
他年纪轻轻,就死在这场死了太多人的战争里。
我们都被困在时间里,我们无从得知死去的人如果没有死,历史将会发生怎样的转变。
我们无法预知明天,更遑论遥远的未来。
萨满也许会宣称能够透过迷雾看到前方,可大多数萨满并非真有这样的本事:进入鬼魂的世界,去为今天寻找答案。
这个人为什么会生病?上哪儿能找到饮牲口的水?对我们部落心怀愤怒的是何方神圣? 但是说书艺人常喜欢言之凿凿。
他们会在故事里掺杂更多虚构的情节。
编故事的人,不论是守在火炉边,还是在集市上聚拢听众,抑或是在安静的书房里讲故事诉诸笔端,只要他深陷入自己的故事里,深陷入他所记述的人物生平之中,都会被自己所蒙骗,相信自己对狐仙河魅、对鬼怪神仙深有了解。
他会讲述或是写下类似这样的内容:“当日阿尔泰人趁夜偷袭,叶尼部飞来横祸,设若那日敖彦大难不死,日后定将领导部族,到那时,北方定是另一番光景。
” 或者是:“卢马是大诗人卢琛的独子,本是个淡泊名利的性子,只想闲云野鹤了此一生。
偏又有颗忧时爱国之心,加之才智超绝,若非英年早逝,将来能入朝做官、封侯拜相亦未可知。
卢马横死,大厦倾颓,实在是国家之大不幸。
” 这些人说的和写的不论多么大胆,却终究只是一家之言,一个心愿,一种向往,一种由悲伤织就的渴望。
究竟会如何,我们都无从确知。
我们可以说,卢马死得太早,就像叶尼部可汗的小弟敖彦在阿尔泰举兵之初就惨遭杀害一样。
我们也可以想象历史长河的涟漪与流向,也可以为我们在历史中所发现——或造就——的怪异图景而感到惊奇。
在第十二王朝重绘版图的年岁里,有人成了在北方死掉的第一人,有的人死在了阿尔泰人南侵时所到达的最南端。
可话说回来,版图总是要一再重绘。
在过去,长城曾经是一个伟大帝国戒备森严、令人生畏的边境。
我们可以回望,我们可以前瞻,但我们只能活在当下。
卢马被葬在祖坟里的一片高处,人们都说,高处对死者的魂灵有好处。
祖坟里种着柏树和甘棠,因为有一首十分古老的诗里是这样说的:
佃户们把卢马的尸体放进墓穴里时,家人们都依循旧礼,背转过身去,以示对鬼神世界的敬畏。
不过,大家看到,卢马的父亲却没有背转身,而是站在那里,看着儿子入土。
后来,卢琛说他一点儿也不怕卢马的鬼魂。
而说书先生或许会这样讲:他又何必转身?有生之年里,他又何须害怕自己儿子的鬼魂?
这天空,就算是晴天也那么逼仄。
这不是天神的国度,这不是他们所认识的天堂。
于是——他的心跳变了节奏——与此同时,另一个想法浮上心头。
既然任待燕能在西路军半渡之时发起攻击,那他此刻可能还在水面上,大江如此宽广,而他的部下既不会游泳,又不懂水战。
后来有文人在记述那一天一夜的种种故事时说,阿尔泰军的完颜看见江里的龙王,于是心生惧意。
文人就会写这类东西,他们喜欢让龙出现在自己的故事里头。
都元帅回过头,看着他的大军,他们整装待发,准备渡过大江,荡平一切。
他又看向那被风吹皱的江流,江面上什么都没有。
可是在完颜——阿尔泰部族中精明狡诈无出其右的领袖——的脑海中,他却看到数不尽的舰船,正集结在他的视线之外,等待阿尔泰大军下水的消息。
占据上游是一种优势,正如陆上作战时占据高地。
倘若奇台军真在那里,那他们就能重演清早时所发生的那一幕。
奇台军就在上游。
有个声音在告诉他,一定在上游。
任待燕正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等着他。
他提一口气。
完颜心想,要是弟弟还活着,盛怒之下一定会咬自己的脸腮。
他一定已经上船,等待,甚至逼迫完颜下令。
他可能已经擅自出发了!他弟弟当初追着任待燕陷入一片沼泽,并且死在那里。
有时候就是这些毫末之事。
回忆,草原的气味、星空,风吹草低时的响声的回忆。
突然感到离家太远了。
没有胆怯,完颜从不胆怯,只是这条阴沉的大江,离家太远了。
他改变了主意。
他转过身,对他的骑兵部队宣布,他们要挥师汉金。
他说等到来年,重整旗鼓,再来对付这条大江。
完颜能听到——身为一名优秀的头领,他能感受到——全军将士一齐长出一口气。
他自己也感到释然,这让他暗自有些羞赧。
他发誓,一定要叫人为这份羞赧偿命。
从这里到奇台新国都之间,还有很多奇台人。
就在这时,就在这一刻,完颜的脑中又闪过一个念头,又是一个微小的瞬间。
有太多的事情,哪怕让整个世界都受其波及,其实都不过是一念之差,抑或是说,都始于一念之差。
出发前,他们把船全都烧掉,这样奇台人来了就不会坐享其成。
他们把抓来造船的夫子——没有趁夜逃走的夫子——都杀了。
他们要在身后留下一个教训,毕竟,战争就是一连串的这类教训。
天亮以后,他们拔寨北上。
因为江边的这个决定,很多人的命得以保全,很多人的命横遭劫难。
同一个都元帅,同样是他先下令进攻,又下令撤退,说书艺人会在这进退之间杜撰出都元帅的许多种或真或假的思量考虑;而秉笔直书的史学家则尽其所能地记录事件的原貌,并且彼此争鸣,想揭示这进退之间所引出来的各种后果。
这两者不可混同。
大江是历史上阿尔泰人在奇台境内所到过的最远的地方。
有些人的死看起来无关紧要。
他们的死,就像雨水落入池塘,只能泛起一点有限的涟漪,影响不超过一个家族,一片农庄,一座村子,一座道观。
这片并不存在的池塘那么小,那么不为人知,塘中的几瓣莲花受到些微的惊扰,晃一晃,又平静下来。
可有时候,死亡来得太早却夺去了一个人大器晚成的机会。
梅花开在初春,桃花开在春末。
有的生命,因着各种缘故,会绽放得晚一些。
诗人的儿子卢马从来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先是因为父亲和叔叔都遭到流放,后来又坚持要跟随父亲前往零洲——人们都以为诗人会死在那里。
我们永远都不能确知,某个人要是没死会长成什么样子。
我们只能思索,推测,惋惜。
不是每一位英雄或是领袖都在少年时展露出不凡的天资,有的人却可以大器晚成。
有的人,叔父辈才智卓绝,走出一条阳关大道,但与此同时,这条出路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叔父们的成就所堵死。
卢马生性纯良,待人谦和,受人尊敬,勇毅超群,他的学识随着仁爱之心都日渐增长。
他勤奋好学,总能在聆听的同时学得知识。
他还会跟人开一些善意的玩笑。
他慷慨大方,这一点尽管起初只有和他最亲近的人知道(恰如那池塘里轻轻摇曳的莲花),却是无可置疑的。
他曾经随父亲去过南方,他也曾随叔叔去过北方。
他不是诗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诗人。
他年纪轻轻,就死在这场死了太多人的战争里。
我们都被困在时间里,我们无从得知死去的人如果没有死,历史将会发生怎样的转变。
我们无法预知明天,更遑论遥远的未来。
萨满也许会宣称能够透过迷雾看到前方,可大多数萨满并非真有这样的本事:进入鬼魂的世界,去为今天寻找答案。
这个人为什么会生病?上哪儿能找到饮牲口的水?对我们部落心怀愤怒的是何方神圣? 但是说书艺人常喜欢言之凿凿。
他们会在故事里掺杂更多虚构的情节。
编故事的人,不论是守在火炉边,还是在集市上聚拢听众,抑或是在安静的书房里讲故事诉诸笔端,只要他深陷入自己的故事里,深陷入他所记述的人物生平之中,都会被自己所蒙骗,相信自己对狐仙河魅、对鬼怪神仙深有了解。
他会讲述或是写下类似这样的内容:“当日阿尔泰人趁夜偷袭,叶尼部飞来横祸,设若那日敖彦大难不死,日后定将领导部族,到那时,北方定是另一番光景。
” 或者是:“卢马是大诗人卢琛的独子,本是个淡泊名利的性子,只想闲云野鹤了此一生。
偏又有颗忧时爱国之心,加之才智超绝,若非英年早逝,将来能入朝做官、封侯拜相亦未可知。
卢马横死,大厦倾颓,实在是国家之大不幸。
” 这些人说的和写的不论多么大胆,却终究只是一家之言,一个心愿,一种向往,一种由悲伤织就的渴望。
究竟会如何,我们都无从确知。
我们可以说,卢马死得太早,就像叶尼部可汗的小弟敖彦在阿尔泰举兵之初就惨遭杀害一样。
我们也可以想象历史长河的涟漪与流向,也可以为我们在历史中所发现——或造就——的怪异图景而感到惊奇。
在第十二王朝重绘版图的年岁里,有人成了在北方死掉的第一人,有的人死在了阿尔泰人南侵时所到达的最南端。
可话说回来,版图总是要一再重绘。
在过去,长城曾经是一个伟大帝国戒备森严、令人生畏的边境。
我们可以回望,我们可以前瞻,但我们只能活在当下。
卢马被葬在祖坟里的一片高处,人们都说,高处对死者的魂灵有好处。
祖坟里种着柏树和甘棠,因为有一首十分古老的诗里是这样说的:
……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从墓前向东可以俯瞰溪水,如果天气晴好,身处这片坟地中间,还可以看到北方的一线大江。
佃户们把卢马的尸体放进墓穴里时,家人们都依循旧礼,背转过身去,以示对鬼神世界的敬畏。
不过,大家看到,卢马的父亲却没有背转身,而是站在那里,看着儿子入土。
后来,卢琛说他一点儿也不怕卢马的鬼魂。
而说书先生或许会这样讲:他又何必转身?有生之年里,他又何须害怕自己儿子的鬼魂?
-
宋代的“宰相”称为“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