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原来是你

关灯
” 这话说得梅三娘都沉默了片刻,望着沈渺那清秀柔美的面容,头一回没有语气泛酸,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她轻叹了口气。

     再想到自家孩子,竟真的没了那许多焦躁。

     “你今日这些话,我都是头一回听说。

    但是……我竟都因此心悦诚服。

    ” 有客来了,梅三娘笑着回摊子后头做香饮子,一边做茶汤还不忘侧头与沈渺叹息感慨,“往常我竟从未曾这样想过。

    想我老父还未仙去之前,我也觉着尚有依靠,家中男人若是不好,我必要卷了包袱便回娘家告状去!看他能挨我父几棍子!等老父走了,我与夫婿相争,便再也没这份勇气了……” 感慨了好一会子,沈渺东西也收好了。

    济哥儿方才又忙前忙后,帮着抬东西,还将妹妹沾了糖霜的脸颊擦拭干净,一句话没有,只闷头干活。

     梅三娘做好了茶汤,趴在自个的小摊儿上看了又看,还是羡慕道:“即便是穷人家早当家,如你家兄弟这般也是少有的……” 等沈渺与她道别回家,梅三娘那羡慕的眼神都还在后头如影随形。

     到家后,沈渺稍作歇息,便把今日这插曲忘了,马不停蹄准备谢家订的一百五十个红豆排包。

     红豆、粗面、糖与豆油等材料都提前与粮铺定好了,昨日傍晚便送来了。

    沈渺与那家“泰丰粮米铺”的牛掌柜谈好了长期供应的价码,都按粮价的九成价给沈渺送来。

     宋朝的粮价没有后世那样四平八稳,但目前几年还算平稳。

     沈渺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她怕粮价突然上涨,那自己必然会突然蒙受巨大损失。

    因此还细细地问了那粮铺的掌柜,汴京的粮食究竟从何而来?一般涨势如何? 牛掌柜的也很新奇,他从没遇见过买粮之人会刨根究底问这样的问题,但看在要与沈渺长久打交道的份上,便细细与她解释了。

     之后听完了这掌柜的话,沈渺便也略微放下心了。

     通俗来说,原来这汴京的粮食有六成都依靠汴河从南方运来。

    而今大宋各类粮价都比前朝便宜很多,一是因占城稻从交趾国引入了江南,此稻种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极大提高了大宋的稻米产量;二是大宋的小麦不仅实现了一年两熟,还从旱地岗阜移向平原地带,种植地逐渐从江淮、大名府等地扩大到淮南、江南等地。

     因此只要南边不遭灾,汴京粮价每旬一般只有上下几文钱的变动,但若是南方生了水旱蝗等灾害,粮价才会在一个月之内猛涨。

     “如今南边来的麦粉,比大名府的还要便宜些了。

    ”牛掌柜笑眯眯道,“你且放心吧,咱们的官家是千古明君,不仅自己俭省,还每年都派农官往各州府督农,江河堤坝也是年年修缮,如今只要这老天爷赏脸,你我都不会饿肚子的。

    ” 的确,这里的大宋很幸运,历史在太祖一朝便拐了个弯,没了那赵光义一脉遗传下来的绝世昏君基因,这赵大这一脉传下来的皇帝质量倒好了不少…… 沈渺一边揉面团,一边偷偷在心里腹诽。

     一百五十个排包数量不少,她忙活了一整个下午才做好,她之前买的一个竹蒸屉勉强挤下二十条,直垒了八层。

     用麻绳一边四个捆扎好,勾在扁担上,沈渺在湘姐儿和济哥儿崇敬的目光中,深吸一口气,便一肩扛起来,站着适应了一下重量,便能稳稳地出门了。

     扁担就是这样,两边平衡好,就不会觉着那么重了。

     济哥儿牵着湘姐儿,还帮她扶着,三人慢慢地走着。

    他们吸引了不少行人的目光,连街边的窃窃私语都听见了。

     “老天,这娘子瞧着瘦,力道倒大啊!” “这不是早市上那大饼西施吗?她这是要去哪儿呢?” “非也,什么大饼西施,那是烙饼西施!” “差不离,就是她!” “你瞧……可做了不少呢,这娘子好运道,只怕是哪家豪客上门咯!” 沈渺听得十分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