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纪实诗】杜甫石壕吏

关灯
水幕光影渐渐散去,月兮的声音再次传来: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这场战争中的第二位主要叛贼,史思明。

    他是安史之乱后期叛军的主要领导人。

    】 【757年,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投降大唐,而他的儿子安庆绪则继承了他的事业和军队。

    但安庆绪耽于安乐、不善作战,唐军趁此机会一鼓作气,收复众多失地。

    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领20万大军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似乎即将到来!】 听到这里,石潭边众人纷纷屏住了呼吸。

     武将们纷纷朝着郭子仪和李光弼投去赞许和钦佩的眼神,心里默默希望自己也能是那个“等”字中的一员。

     但文臣们的脸色却有些复杂。

    听到这一段,他们习惯性地交流眼神,随后惊讶地发现,对面人的眼里也都压抑着阴云般的担忧——出于对字句的敏感,他们没有错过胜利后的“似乎”一词。

     而且水幕的话语也颇多冲突。

    月兮先是说史思明乃战争后期主要叛将,但随即又说他投降大唐……事出反常必有妖,史思明投降之快,简直让人担心这就是一场阴谋! 想到这里,文臣们心里一沉。

    尽管他们也想从水幕中听到大获全胜的好消息,但大多数人还是为接下来的变故做好了心理准备。

     【倘若这场战争可以到此结束,那唐王朝或许仍有喘息再起之机。

    可惜,史思明其人阴险狡诈、野心勃勃,他虽然表面归降唐廷,私下却不断招兵买马、与叛军多有来往。

    他的异常引起了唐肃宗和李光弼的怀疑,他们派出乌承恩伺机除掉史思明。

    但乌承恩行事不慎,不小心漏出马脚,最后被史思明所杀。

    】 众臣深深叹息。

     就连安禄山都气得一锤泥地,咬牙切齿。

     【758年,在邺城内被围攻的安庆绪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允诺以皇位相让。

    史思明趁机再反大唐、在魏州自立为王。

    魏州与邺城相距不远,都在河北,但史思明并没有急着出兵,尽管他想要大燕的皇位,但老奸巨猾的他在等一个更合适的时机。

    】 【很快,这个时机就到来了。

    】 【安庆绪守城不出,拼死顽抗。

    而唐军中亦是矛盾诸多,士气低迷。

    或许是对九位节度使齐聚一地感到不安,肃宗皇帝派遣阉宦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令他监军。

    在鱼朝恩的干扰下,各路官军不仅无统一指挥,行动还要处处受掣。

    李光弼被迫错失进攻史思明的好时机,而围攻安庆绪的二十万大军也是久攻不下,最后士乏卒疲。

    】 【见状,史思明果断出兵。

    他先是派遣精锐骑兵日夜袭扰,随后又派出死士抢夺粮饷,一番侵袭,令唐军人心涣散、疲惫不堪。

    759年的3月,史思明与唐军会战。

    前方,李光弼、鲁炅等人与史思明正面交战,双方激烈厮杀;后方,郭子仪排兵布阵、以期进攻。

    】 【可惜,时乖运拙,郭子仪还未来得及布阵完全,突然天色骤变、妖风突起。

    一时间,吹沙走石交横飞,两军皆惊,各自溃逃。

    这一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