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天下之师

关灯
汪水云这个人,仿佛命里带离别。

     在原本的历史上,是他时时抱琴去监牢中,陪伴着文天祥走过了最后一程,在如今的岁月,又是他送走了重病的邓剡。

     “我听说你在给人物作传,我把这些都给你”,汪元量拿出了更多的资料,一张张,一卷卷,皆是不同的字迹,“答应我,将它们都传下去……” 于谦翻开第一张纸,见上面写着:“故宋昭仪王清慧:……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

    更那堪杜字,满山啼血……” “故宋宫女金德淑:……空懊恼,独客此时还,髻压马头金错落,鞍笼驼背锦斑斓,肠断唱门关。

    ” “故宋徐君宝夫人:……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

    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 于谦看到这里,顿觉手中字迹重如千钧。

     每一行字,每一句话,都是那些滞留在北境的孤魂,用心头血蘸写的满腔亡国之恨。

     汪元量告诉他:“我一生都居于宫廷,所交所游,也以女子居多。

    我尚可以回归故乡,可她们注定是要一辈子死在北国,无法重归江南了啊……” “你既然要给宋末英杰们作传,何不也为她们写上一写?” “她们是无法向世间传递音讯的人,却终究不该被改朝换代的浪潮所湮没。

    ” 于谦沉声说:“好。

    ” 他无从得知,历史上的邓剡是不是也在汪元量的嘱托下接手了这些材料,做了这件事。

     有也罢,没有也罢。

     毕竟邓剡的作品佚散了太多,最后很多都没流传下来。

     但他觉得,自己一定要将其完成。

     汪元量带来了巨多的第一手亲历资料,有他在宋、元两朝宫廷中数十年的日记,也有一些来自王清慧等人的亲叙手稿,字字血泪。

     王清慧尚有家人在世,听说白鹭洲有人要给女儿写传,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赶来,只为将他们所知道的故事亲口告诉于谦。

     于谦写信给毕业的弟子们,还有谢翱和张千载,托他们在外行走时,多多打听这些女子的故乡是否还有人在。

     如果尚在,就邀请前往白鹭洲一叙。

     若干岁月间,陆续有人抵达了白鹭洲,给出许多音讯。

     就这么东拼拼,西凑凑,和汪元量的资料互相一对照,信息的空白终于被填补上,已经足够在历史的尘烟罅隙里,拼凑出许多亡国女子的一生。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于谦一直忙忙碌碌。

     除了教导学生,就是埋头于《王清慧传》等众多写作。

     …… 二十余年后,陈英带着自己的外孙上门。

     “我把他交给你了”,他郑重其事地说。

     小朱元璋还是一个黑黢黢的小团子,五官都没长开,在脸上挤成一团。

     他疑惑地瞅了瞅于谦,又转头看向陈英:“外公,你打算将咱送到哪儿去呦?” 于谦:“……” 不愧是本朝太祖,一开口就有那个味了。

     陈英:“这就是你未来的先生,于谦于廷益,你先生是千古英杰,你要跟他好好学。

    ” 小朱元璋惊呆了,瞪眼望着于谦,慢慢流露出了神往之色。

     于谦微笑,走过去牵起了他的手,带他向着书院内走去: “今日,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 小朱元璋十分地顽皮,四处乱跑,导致一开始进度缓慢,学习颇为吃力。

     有时,天幕上的太祖陛下都看不下去了,不免要站出来吐槽几句。

     然后又被马皇后轻嗔怒叹,揪到旁边,好一阵无奈。

     每到这时,于谦都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耐心,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

     小朱元璋到了来年春暖花开,愈发坐不住。

     唉,他惆怅地托腮。

     外面春光大好,自己却要整天被关在屋里学习。

     可他一回头,看见先生清亮如秋水,仿佛倒映着一整片白鹭洲长天的眼眸,就觉得,好像还是有必要学一学的。

     若干年间,于谦将一切都教给了他。

     帝王之道,纵横之术,君子六艺,诸子百家,运筹决策…… 凡是他所懂得的一切,都让小朱元璋学习过、尝试过。

     有的很感兴趣,有的一般般,有的……最好还是当做这种事根本没发生过。

     小朱元璋:《古琴学习,一个时辰,从入门到放弃》。

     于谦:“……” 你可真是能耐了啊。

     对此,小朱元璋表示不服:“先生,明明你自己也不怎么弹琴,那个挂在书房墙上的琴,我从来没见你碰过!” 话音刚落,他瞧见对面的先生,露出了一种怔然如水、充满哀伤的神情,似清风般低回。

     “那是你师祖留下的琴”,于谦轻声叹息。

     那张题字为「正气歌」的琴,犹是悬挂在墙上,仿佛轻轻拨弦,还能听见那年舟山岛上穿林而过的海风声。

     却是斯人已去。

     遗挂犹在壁,流芳未及歇。

     小朱元璋拽拽他衣角:“先生不要难过,师祖是个怎样的人?” 于谦把弟子散落的作业收拾起来,微微一笑: “他啊,是一个很好很好,影响了我一生,让人见了就觉得「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

    ” …… 张珪的汉法有效缓解了汉人的处境,让百姓生活出现好转。

     然而,随着至治三年,张珪罢相,朝廷叛党发生政变,一切重又陷入了无尽的深渊。

     小朱元璋有感于生民哀苦,便决定外出行走,谋一番大事。

     他这次,倒也不是孤零零一个人上路。

     他的一个“伯公”,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