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转战千里

关灯
舞众人,进行登城一战。

     众人日夜相继,征伐不辍,期在必克。

     镇守建康的人,是南宋降将高兴。

     此君乃是最早投降的一批大将之一,入元后,战功赫赫,封公进王,手中沾惹了大量故国之人的血。

     他对建康和江淮一带的战情无比熟悉,秉持的就是一个苟到底的心思,不关心会死多少人,只要把城守住就行。

     任凭城下平虏军杀声动地,如何搦战挑衅,高兴就是岿然不动,坚守不出。

     待对方攻势传急,高兴索性将城中百姓妇孺若干,排成一串挂在城头,属下众兵皆对着放箭,一通乱射。

     平虏军果然心思大乱,直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时,高兴忽然纠结众兵,乔装打扮,从城后小道混入平虏军的粮草营地,放了一把烈火。

     平虏军大惊之下,匆忙救火,高兴趁机反攻,杀得人头滚滚。

     于谦见战情无以为继,下令于次日撤退。

     众人本自慌张,幸而于谦当此关头,仍旧从容部署,举止有度,丝毫不乱,他们便也有了主心骨,沿江顺潮退去。

     高兴气势如虹,正要乘胜追击,将这一支叛贼全歼。

     不料于谦早有准备,沿途在竹里山一带设下伏兵,提前埋下引燃物、烈火若干,反击了一个措手不及。

     他站在山巅,冷视着下方巨石滚落,烟尘满天,淅淅沥沥的血痕自苍白指尖坠落。

     张弓搭箭许久,瞄准了高兴。

     高兴反应迅速,听到箭镞破空飞来之声,立刻拉了一个身边士兵做挡,飞快地避开,却不小心跌入了身后的火焰中,痛得嗷嗷叫。

     “可惜了”,于谦放下弓,一声轻叹。

     他也知道,即便杀了高兴,平虏军也不可能再反败为胜。

     但不能手刃汉人叛贼,终究是心气难平。

     而且…… 这也是真正意义上,平虏军最后的谢幕一战了。

     …… 张珪一路赶来,将灰头土脸的高将军捞出来。

     本想着拍打拍打,还能凑合着继续用,结果一听说他在城头乱射平民百姓,当即就将人重新绑了,扔回到烈火中。

     高兴大骂他为了几个贱民得罪自己,日后必不得好死! 张珪嗤笑:“放心,我也没想过要善终。

    ” 他随手投进去一支火把:“高将军是在平虏之役中战死的,你们说,是吧?” 下属齐声道:“是!” 张珪收拢了高兴的旧部,又以怀柔的手段,通告沿线江淮城镇,一旦归顺只诛首恶,既往不咎。

     并发布讨贼檄文传向四方,一时间,援军齐至。

     众多元军汇师休整之后,打定主意,要大举围城京口,进行最后的总攻。

     城中人声鼎沸,哭声盈门。

     许多百姓知道眼下处境,都表示愿意誓死追随,毁家纾难,跟随平虏军继续转战别的地方。

     于谦却一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他甚至解散了余下的所有平虏军主力,尤其是谢翱等六部主将,令他们趁敌师未至,各自星散,遁入民间,此后莫行兵戈事。

     “就停在这里吧”,他说。

     而后带着数百愿意和他一同赴死的义军,一同南下,回了舟山。

     临行前,他特意派一队死士护送陈英离去。

     于谦将那些陆秀夫托付给邓剡、而后邓剡又转而托付给他的崖山手卷,尽数交给了陈英。

     一并托付的,还有从前与文天祥交谈话学,所做的种种记录,和他自己的一些学问书写。

     “日后若有暇,勿使它们埋没。

    ” “好好活下去,蛰伏在人间,将你的外孙教导成一个正直、可靠、不屈不挠、浩气凛然的人,未来兴复中原衣冠,再开汉家盛世,使得天下人家家足稻梁,苍生不必再受倒悬之苦。

    ” “如此这般,我与先生,重壤下亦可以瞑目了。

    ” 陈英垂泪道:“你放心,孩子一出生我就教他读书识字,学会这些东西,定不负所托。

    ” 他又问:“那你呢?” 于谦沉默。

     在此刻,他想起了文天祥死前的叮嘱:“若守不住……切不可再图谋南下,重演一遭海上旧事,使我百姓生民徒受其害。

    ” 他这一生,从未向命运低头。

     可到了此时,他终于不得不承认,世间确然存在着一些事,是人力无法企及的。

     比如—— 临安城前的那一场大潮,射向先生的那支箭,还有元人的铁军。

     转战千里,翻过了关山难越,而关山之外,尚有青云高不可攀。

     纵已竭尽所能,燃烧所有,也只能是惨淡长夜中的一抹霜火孤灯,照亮这短短一霎而已。

     势单力薄,狂澜已难挽。

     平虏军当然可以选择继续沿着长江,南下撤离,遁入闽地。

     那里甚至仍有许多百姓箪食壶浆,心向往之,无比愿意支援义军。

     可即便去了,也不过是多延续一段时间的回光返照而已。

     元人的统治已经无法撼动,要想区区一地反攻全境,也已经成为了完全不可能的事。

     继续转移作战,非但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给江南地区的百姓招致更残酷的灾难和报复。

     所以,于谦最终决定,就停留在舟山,哪里都不再去。

     这就是最后的终结了。

     正如在未来,面对夺门之变,他掌控兵权,明明拥有可以摧枯拉朽、制止一切的实力,却为了维护社稷稳定,而按兵不动,牺牲己身。

     这一次,他同样在最后惨烈的落日余晖中,走向了自己选择的决绝终局。

     宁正而毙,弗苟而全,正是如此。

     …… 南明永历位面。

     永历皇帝看着这一幕,转头去问上首的郑成功:“延平王,还要去问于谦要不要带着平虏军,转航台湾、吕宋吗?” 郑成功长叹一声:“不必了。

    ” 于谦已经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郑成功身边有着详尽的台湾和吕宋地图,每一处细小的路线和堡垒,都了如指掌。

     在他的计划中,如果不是本次天幕出现,他将先后收复这两个地方。

     台湾沦落在荷兰红毛鬼手中,百姓受尽屈辱,不断起义。

     吕宋岛被西班牙人占据,岛上华人屡次遭到大规模屠杀。

     郑成功勃然大怒,早有挥师报仇的念头。

     为此,他制定了详尽的调查与作战计划,也打算接下来自己进入崖山海战副本,就直接带着崖山军民远航。

     即便是后世魏源的《海国图志》,对台湾、吕宋二地,甚至澳洲地区,也不过泛泛之谈,远比不上郑成功知之甚详。

     如果于谦愿意转航,他几乎有十成十的把握,可以让对方带人平安抵达。

     但是…… 每个人终究是各有各的路要走。

     “一杯酒,敬于忠肃公”,郑成功执起玉杯,遥对凉夜,清冷如霜河的眉宇间浮现出了一丝哀伤,“走好。

    ” 还有许多的位面。

     许多的人杰。

     始皇帝、李世民、天王苻坚、霍去病、辛弃疾、刘琨等人,纷纷倾酒,送别英魂。

     …… 这一晚,元兵炮火轰击,大举围攻,舟山岛上亦是烈火冲天。

     于谦高踞山岗,横琴于孤崖绝巅,高歌一曲《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凛冽长风吹开浩气万古,于谦怀抱昔日文天祥送给他的古琴,从容走入了猎猎的冲天火海。

     明亮摧折的火焰在他眉间灼烧成一条长河,迎着如许的燃烽照夜,他最后留在世上的,是一个平和如归的微笑。

     “先生……” 这一次来宋末,毕竟没有白来。

     纵然到最后也无法改变什么,却也以身为炬火,点亮了一星细轫如斯、宁折不弯的希望。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吾事,尽矣。

     【作者有话说】 下一章是少保的高分隐藏支线,放心,不会停在这里的,毕竟要救景帝(。

    )